川普是瘋了啊,打算跟全世界對著干呢。
6月特朗普訪華行程未啟,卻已在國際舞臺上掀起連鎖反應。
打日本、懟加拿大,外交上的“突然變臉”不只讓盟友措手不及,更讓美方自建的聯盟體系出現裂縫。
最諷刺的是,這一連串操作竟然白白送給中國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突破口。
送上門的好處,咱不能不要啊。
6月初,中美進行了一場90分鐘的通話。
中方向特朗普發出正式訪華邀請,特朗普表示“考慮積極回應”。
美媒隨即爆出重磅消息:特朗普可能會率“CEO天團”訪華,甚至可能出席“九三閱兵”。
外界一時議論紛紛。
但就在此時,特朗普毫無征兆地對日本發難。
他警告,如果東京不增加對美大米進口,將面臨懲罰性關稅,同時拒絕取消對日本汽車25%的高額關稅。
這一操作打了日本一個措手不及。
日本是美國在亞太最重要的軍事和經濟盟友之一,美軍在東亞的多個基地都依賴日本的支持。
然而特朗普并不手軟。
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G7峰會剛過,特朗普還在會場上與加拿大總理卡尼有說有笑。
沒幾天,回國后的特朗普就突然“翻臉”,不僅爆粗口,還宣布暫停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
卡尼政府慌了神。
為了向華盛頓表忠心,加拿大轉頭打壓中國企業,勒令??低曉?20天內關閉在加業務。
但這場風波真正的受益者,反而是中國。
就在美日關系陷入低谷時,東南亞也開始出現“異動”。
2025年6月中旬,菲律賓國防部突然宣布:暫停與美國舉行的“肩并肩”聯合軍事演習。
這項演習持續多年,是美菲軍事合作的標志性項目。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對此的解釋頗有意味:“菲律賓不能再被動卷入大國博弈?!?/strong>
不僅中止軍演,馬尼拉還主動對北京拋出橄欖枝。
外交部隨后證實,菲律賓已在與中方磋商建立“南海聯合管控機制”,內容涵蓋海上搜救、漁業管理和軍事溝通機制等。
這意味著美方在南海的戰略部署正在被邊緣化。
更關鍵的是,這是菲律賓首次以官方身份提出“聯合管控”的概念,暗示其在南海問題上不再單邊倒向美國。
中國無需主動出擊,戰略紅利卻已悄然落袋。
而就在特朗普怒懟亞洲盟友的同時,大西洋彼岸也在悄悄“變天”。
2025年7月1日,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柏林宣布:德國正式與中國簽署綠色能源投資框架協議,項目總額高達200億美元。
協議內容涵蓋氫能、儲能電池、智能電網等多個技術領域。
更令人側目的是,德國此舉繞開了歐盟對華技術出口限制機制,直接以“國家主權例外條款”推進合作。
哈貝克在簽約現場的發言頗具意味:“能源轉型不能等政治妥協。”
這無疑是對特朗普“科技脫鉤”戰略的一記實錘反擊。
特朗普此前曾公開表示,“任何與中國開展高端技術合作的國家,都將面臨戰略審查?!?/strong>
但德國并未理會。
從產業角度看,德國在綠色能源轉型上迫切需要中國的產能與技術合作。
從政治角度看,德國此舉也表達了一種立場:不愿再為美國的對華政策買單。
從日本到加拿大,從菲律賓到德國,這些國家的選擇背后都有共同的一點:對特朗普的不確定性失去了信任。
特朗普的外交風格,是典型的“交易主義”。
用“壓迫”代替協商,用“懲罰”替代聯盟,用“翻臉”試圖制造威懾。
但在現實操作中,這種方式帶來的不是壓制,而是反彈。
盟友開始尋找替代路徑,甚至開始重新平衡與中國的關系。
特朗普設想的,是讓盟友圍繞美國,對中國形成合圍態勢;但現實卻是,盟友紛紛疏遠,反而給了中方戰略緩沖的空間。
而中國的做法看似被動,實則主動。
不盲目對抗,不急于出手,但在關鍵時刻穩穩接住了“對手送來的球”。
有時候對手自亂陣腳,比徹底圍殲還來得干凈。
特朗普還未踏上訪華航班,卻已經在外交棋盤上自斷一臂。
他想用“狠”,贏得主動權。
但結果是亞洲盟友在疏遠,歐洲伙伴在松動,中國卻越發從容。
這盤棋中國沒有發難,卻得了先手。
徐量2025-07-02特朗普還未登機赴華,先白送中國一個戰略機遇,其他國家要遭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