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慢病(絡病)防治中國行”暨北京市2025年絡病學術會順利舉行。本次會議聚焦失眠、抑郁兩大主題,分享臨床診療策略與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中西醫結合在精神神經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與發展。會上,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劉承教授作題為《老年失眠障礙的特點與臨床診療》的學術報告,對老年失眠障礙的特點、病因及治療方法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解讀,為臨床實踐提供了科學依據。
劉承教授在會上作學術報告
“睡眠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生命過程,對維持機體代謝、神經修復、心理及免疫調節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睡眠結構發生顯著改變:深睡眠和快速眼動期睡眠會逐漸減少,淺睡眠比例增加,睡眠質量降低。”劉承教授指出,“睡眠障礙是老年人常見的綜合征,研究顯示,9000例65歲以上老年人中,42%主訴睡眠起始和維持困難,年發生率約5%。并且,存在睡眠障礙的老年人因長期應用催眠藥,往往會出現白天極度困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郁,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針對老年人失眠的治療,劉承教授建議采取綜合治療策略,結合非藥物干預和藥物治療。“非藥物干預方面,睡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包括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同時,保持規律作息、適當鍛煉、避免睡前興奮、營造舒適睡眠環境等良好生活習慣也至關重要。藥物治療包括苯二氮卓類、褪黑素受體等等,但由于這些西藥使用后往往會出現一定的副作用(反跳性失眠、宿醉效應、成癮性/依賴性等),因此需權衡療效與風險合理應用。如研究表明,苯二氮卓類和Z類藥物的鎮靜和抗焦慮作用的治療窗很窄,還會增加跌倒的風險;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可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病風險43%-51%。”
因此,依據指南建議遵循“按需治療”和“小劑量間斷給藥”原則,尤其對老年患者可考慮中藥或中醫非藥物療法,如針灸,耳穴壓丸等,更具安全有效性。
隨后,劉承教授詳細介紹了“中華通絡養生八字經理論”指導下研制的創新中藥益腎養心安神片在老年失眠治療中的應用。該藥以“益腎健腦、養心安神”為核心治法,組方融合炒酸棗仁、制何首烏、桑椹、百合、丹參、靈芝等10味中藥,諸藥合用,既能滋腎填精、養心安神以固元神之本,又可清熱除煩、靜心安神以助識神之用。一項納入480例患者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顯示,益腎養心安神片在提高睡眠質量、改善失眠癥狀及軀體癥狀方面效果顯著。
劉承教授的學術講解為老年失眠障礙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對提高老年人睡眠質量、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有望為老年失眠患者帶來更多有效的治療手段,讓老年人享受健康、安穩的睡眠。(來源:北晚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