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一組照片,將西南聯大師生在極端簡陋艱苦環境中的學習生活場景,真實定格——那是一段用堅韌與熱忱書寫的教育奇跡,讓我們得以窺見,在山河破碎的絕境里,知識的火種如何被拼死守護 。
抗戰那會兒,昆明西南聯大的圖書館里的凳子,是從食堂挪過來當自習的椅子用。當年學生們在食堂吃飯都站著,就為了把板凳騰出來,讓更多想學習的人能有地方坐。
書架上的書少得可憐,畢竟三個學校從各地往南遷,一路上顛沛流離,好多書都在戰火里弄丟了。但就算條件這么差,從沿海被日本人占了的地方跑到國統區來的老師和學生們,還是擠在這簡陋的屋子里,趴在舊桌子上,盯著那些為數不多的書,一門心思地找學問、求真理呢。
這張照片拍的是西南聯大在云南的樣子。那時候,好多中國大學的老房子都被日本人給毀了或者占了,聯大的宿舍也就變得又擠又破。
你看照片里,全是上下鋪的床,宿舍里啥像樣的東西都沒有,環境特別簡陋。有個學生坐在床邊,正埋頭看書呢,旁邊還有個學生站著,不知道在琢磨啥。雖說住的是戰時臨時搭的宿舍,可從各地遷到昆明的聯大師生,一點兒都不嫌棄這苦日子,學習反倒比以前更上心、更賣力了。
這是西南聯大“學生服務處”。你看啊,屋頂蓋著茅草,圍墻是用竹子木頭扎起來的,一看就帶著那會兒打仗的年月里那種簡單又滄桑的勁兒。木頭牌坊上寫著“學生服務處”,字看著挺老派也挺有分量。墻邊上的板報貼滿了各種消息,還有幾個學生,有的一塊兒往外走,有的站在那兒聊著天呢。
抗戰那陣子,炮火連天的,西南聯大是由原來沿海的三所大學搬到昆明合在一起的。這兒的老師和學生們,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創出了教育上的奇跡。
你瞧那教室,地面就是泥土地,可這在學校里都算“好的”學習地方了,而且這房子還是學生們自己動手幫忙蓋的。上課的時候,他們就在那些簡陋的桌椅上趴著寫字、做筆記。盡管日本兵占了不少地方,學校的房子也不全乎,日子過得挺苦,但他們壓根不把這些難處放在心上,一門心思就想多學點東西,那股子求知的勁兒別提多足了。
這是西南聯大老宿舍區的樣子,屋頂都是草蓋的。你看畫面里,一條泥路彎彎曲曲地從兩排茅草屋中間穿過去,屋頂的稻草看著稀稀拉拉的,墻也舊得掉皮,滿是歲月的痕跡。有幾個學生從這兒走過,有的一塊兒聊著天,有的一個人走著不知道在想啥。周圍的雜草長得亂七八糟,可一點兒都擋不住他們眼睛里那種對知識的熱乎勁兒。
那會兒打仗,91所戰前的大學都被戰火毀了,可就是有133所高校、5.8萬學生,偏要在這種草屋里把讀書的事兒接著干下去。他們踩著泥地,把那些苦日子嚼碎了咽進肚子里,在茅草屋里就著油燈念書、算題。就憑著這份想學習的堅持,給咱們受苦的民族掙出了一點兒希望的光。
抗戰那陣子,大學往南邊遷,可不是簡單挪個地方。就說西南聯大吧,是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學校湊到一塊兒,從北平、天津一路往南,先到長沙,后來長沙也待不住,又往昆明挪,光走路就走了兩個多月,好些學生腳上磨出的泡一層疊一層,還得提防著日軍的轟炸。
那會兒的教室,說是教室,其實就是些茅草棚子,下雨的時候漏得厲害,學生們得挪著桌子躲雨,冬天風一吹,凍得人直搓手。可你看照片里這些學生,剛從這樣的教室里走出來,有的手里還攥著書本,臉上沒見著啥愁眉苦臉的,反而透著股子精神頭。他們白天上課,晚上就著煤油燈看書,有時候燈油都緊張,幾個人湊著一盞燈照樣學得帶勁。
抗戰那會兒,西南聯大的科學實驗室啊,真是簡陋得沒法說。屋子小得轉個身都怕碰到人,里面的儀器好多都是舊的,有的零件壞了修修補補接著用,玻璃器皿缺了口也舍不得扔。可老師和學生們一點兒怨言都沒有,湊在一塊兒擺弄那些家伙事兒,眼神專注得很,好像周圍的炮火聲都聽不見了。
你知道不?那時候國家遭難,太缺懂科學、會技術的人才了——造武器需要人,搞生產需要人,哪樣都離不了專業本事。所以就算學校被炸彈炸得不成樣,逼著一次又一次搬家,學生們也沒打退堂鼓。有的從北邊一路往南,走了上萬里,鞋子磨穿了就光著腳走一段;有的更厲害,徒步幾百里,餓了啃口干糧,渴了喝口山泉水,就為了趕到沒被鬼子占的地方,把學校重新建起來,接著做實驗、學本事。他們心里都清楚,這實驗室里的每一次操作,每一次記錄,都可能關系到國家能不能早點打贏仗,所以再苦再難,也得把這口氣憋著,把本事學到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