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將成為中國企業未來新的增長點,這一點在壟斷性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中國的央企等大型國有企業。談及全球化,當下的外部環境堪稱本世紀以來最為嚴峻的時期。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部分企業開啟了國際化征程,大量商品通過貿易出口至世界各地,這種“中國向世界輸出商品”的模式,成為過去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化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以歐美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全球性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也由此開啟了引進外資的階段。
當前,中國各行業普遍陷入內卷式競爭。從各產業門類來看,產量觸頂的信號頻繁出現,這意味著依靠傳統粗放型的產量擴張來拉動經濟增長,難度正與日俱增。
再看A股市場,市值排名前列的企業大多為壟斷性央企,但它們的市值多在2萬億到3萬億人民幣左右。在排名前十的央企中,大型商業銀行、三大電信運營商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巨頭,市值基本處于1萬億到3萬多億的區間。
參考中國企業的全球市值排名,如騰訊、阿里、小米等企業,它們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均為民營企業;其二,都是全球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其收入和利潤有相當一部分(甚至超過一半)來自海外市場。
凱度與谷歌聯合發布的“中國全球化品牌”數據頗具參考價值。在這份榜單評選出的中國十大全球化品牌中,字節跳動、小米、聯想、華為、海爾、阿里、海信、OPPO、TCL等企業赫然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國際品牌機構認可的全球化企業中,沒有一家是國有企業,更不用說央企了。
近年來,央企等大型國有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長明顯放緩,這與我們對這些“大國重器”的預期形成反差。對于中國企業,尤其是壟斷性行業和企業而言,試圖通過在國內市場爭奪份額、擴大產量來實現增長,已難以獲得突破。
騰訊、小米、阿里等優秀民營企業在全球市場取得的成功,以及它們在資本市場上超越壟斷性行業企業的市值表現,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啟示。
對于央企等壟斷性大企業來說,尋求新增長點的關鍵不在于局限于國內大循環,而在于積極推進全球化戰略,提升全球收入和利潤。這不僅意味著通過貿易將商品銷往世界各地,更需要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經營網絡,通過投資帶動就業,創造更多的收入與利潤。這或許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助力企業發展壯大的可行路徑。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容不構成對任何產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