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幫你把文章改寫一遍,保持原意不變,同時增加一些細節描述,全文長度大致相同: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親臨山東進行視察。當時,他在濟南停留了一整天一夜,期間接見了山東省各級干部,細致地了解了當地工廠和農田的生產狀況。除此之外,毛主席還游覽了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大明湖等濟南著名的名勝古跡。
雖然這是毛主席第一次親眼看到濟南的這些古跡,但他對它們的歷史背景卻十分熟悉,宛如家常便飯。他提出了許多頗具深度的問題,連濟南的干部們也難以作答。每當此時,毛主席總是耐心地為大家詳細講解,展現出令人欽佩的淵博學識。
那次毛主席來到濟南時,當時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并未事先獲悉消息。因此,在火車進站前,濟南火車站的站臺上只有許世友和省公安廳的李士英兩人。許世友焦急地對李士英問道:“你接到公安部長羅瑞卿從天津打來的電話,說有位領導同志今天下午要到濟南,你猜猜會是誰呢?”
李士英搖頭說道:“真猜不透是誰。”
這時,一列綠色的列車緩緩駛入站臺。許世友和李士英連忙跑向車門。列車停穩后,車門打開,羅瑞卿從車上走了下來。
許世友迫不及待地問:“羅部長,到底是誰來了?”
羅瑞卿笑著回答:“許司令,再著急,也得讓我先向毛主席匯報啊!”
聽聞毛主席來了,許世友頓時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很快,毛主席邀請他們先上列車。許世友個性直率,走近毛主席,興奮地說:“主席,我們好長時間沒見面了。山東的指戰員和廣大人民群眾都盼望您來。聽說您還沒到過濟南,這兒有許多美麗的風景,比如趵突泉、珍珠泉、大明湖,您得好好看看。”
隨后,許世友攙扶著毛主席下了火車,坐上轎車朝賓館方向駛去。
許世友和毛主席關系深厚,他的名字也是毛主席親自賜改的。1935年6月,許世友首次見到毛主席,毛主席問他名字中的字。許世友說:“我小名叫幼德,家譜上屬‘仕’字輩,父母給我取名‘仕友’。參加紅軍后才知道‘仕’有做官的意思,我覺得自己是戰士,就把‘仕’改成‘士’。”但毛主席認為,“士”改為“世”更合適,眼光要放長遠,做“世界的朋友”。許世友覺得這個名字改得妙,從此便叫“許世友”。
許世友對毛主席說:“主席,大明湖北極閣原是濟南戰役時王耀武的指揮部,他就是從那里逃跑的,您應該去看看。”
毛主席突然反問:“世友同志,黃祖炎的墓地在哪兒?”
許世友答:“在南郊四里山。”
毛主席神情凝重:“我要去黃祖炎墓地看看。”
許世友立即表示陪同:“那好,我陪您去四里山。”
毛主席說:“就這樣,看三泉一湖一山吧!”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和許世友一行人前往南郊四里山。黃祖炎是新中國成立后,我軍首位被反革命分子暗殺的干部。毛主席非常重視此事,曾三次作出批示。革命戰爭年代,黃祖炎曾作為毛主席的得力參謀,跟隨他來到江西于都。彼時條件艱苦,毛主席因勞累和營養不良生病,黃祖炎日夜守護在病床前,精心照料,才使毛主席恢復健康。
站在黃祖炎墓前,毛主席眼含淚水,神情哀傷。
許世友指著一大片墓地對毛主席說:“這里埋葬著濟南戰役犧牲的部分烈士。濟南解放后,市里建了烈士紀念塔。1949年6月,您親自為紀念塔題寫了碑名,這里后來成了烈士陵園。”
毛主席感慨道:“真是‘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么多英烈長眠于此,四里山自然成了英雄山!”
這就是四里山又稱英雄山的由來。
從英雄山下來后,毛主席和許世友一行去了趵突泉。路上,毛主席對許世友說:“世友同志,你1939年來山東吧?你打掉了膠東24個土頑司令。解放戰爭中,你帶領第九縱隊參加孟良崮戰役,具體指揮濟南戰役,轉戰大半個山東,已在這里戰斗十四年了。山東可以說是你的第二故鄉。你知道山東的來歷嗎?”
許世友搖頭:“不了解。”
毛主席笑著說:“那我給你講講吧。”
他講道:山東歷史遠比北京悠久。西周和春秋時期,這里是齊魯、曹滕等國的疆域。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都亳(今曹縣西南)。商朝始祖契曾居于蕃(今藤縣),其勢力擴展至今渤海一帶,商朝早期活動集中在山東西部和河南東部。商代曾在泗水建都,后來盤庚遷都殷(今安陽)。周武王滅商后,為加強統治,大分封山東地區,設曹、滕、齊、魯等國,齊國由姜太公領導,魯國由周公長子播禽統治,這便是齊魯之邦的起源。
許世友問:“那為什么叫山東呢?”
毛主席點燃一支煙,緩緩吸了一口:“齊魯古時又稱鄒魯、齊青、山左。因位于太行山東側,古代有時用齊魯指代山東,但山東的概念比齊魯更大。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以函谷關為界,西為秦國,東為山東六國。”
許世友點頭表示明白。
毛主席繼續說:“山東作為行政區名,始于金代。據說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和大禹都曾生活于此。孔子、孟子、左丘明、孫武、孫臏、諸葛亮、王羲之、黃巢、李清照、辛棄疾、戚繼光、蒲松齡等名人皆出自山東。孔子創儒家,孫武為兵圣,王羲之為書圣,他們為山東增添了光彩。”
毛主席又說:“山東有四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繼而發展到龍山文化,保留了許多珍貴遺址。臨淄古城和曲阜魯國故城也在這里。山東不僅古老,還有秀美的山水,像號稱五岳之首的泰山,神秘的蓬萊海市,泉水甲天下的濟南,還有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真是好地方。”
作為軍人,許世友讀書不多,對歷史知之甚少,聽毛主席細說,感到新奇異常。
毛主席說:“世友同志,其實我早在1920年4月就來過濟南。那時還是年輕人,想看看這片土地的名勝古跡。那次是第二次‘驅張運動’后,南下上海,路過山東,登了泰山,去過曲阜,但很多古跡未開放,沒能好好游覽。”
許世友立即答道:“主席,這次來了,一定得仔細看看。”
毛主席點頭稱好。
濟南號稱“泉城”,市內有七十二處名泉。尤其是趵突泉,位列眾泉之首。趵突泉周圍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杜康泉等,共同構成了濟南獨特的泉水景觀。
1952年,毛主席到趵突泉時,這里尚未整修,保持著原生態的自然風貌。泉水噴涌如浪花四濺,嘩嘩作響,水質清冽,尤其適合泡茶。趵突泉作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其美景盡收眼底。
毛主席看著這美景,突然問隨行人員:“你們知道這泉水古代叫什么名字嗎?”
陪同的李同志答:“叫濼水。”
“對!”毛主席說道。
這一話題激起毛主席興趣,他講到:《春秋》記載,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和齊襄公曾在此地濼水相會,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
趵突泉東邊有一個臨泉茶亭,名為蓬萊茶社,前身是清代文人施潤章所寫的“望鶴亭”。毛主席一行人來到這里休息,服務員端上泉水泡制的茶,說:“主席,這是用泉水泡的茶,特別香甜,請品嘗。”
毛主席接過茶杯,細細品味,露出笑容:“不錯,這泉水泡的茶純正原味,喝著特別爽口。”
其他人也紛紛品茶,紛紛稱贊泉水泡茶清香撲鼻,回味悠長。
喝完茶后,許世友像學生般請教毛主席:“主席,濟南這名字是怎么來的?”
毛主席耐心解釋:“濟南的名字源自古代流經此地的一條大河——濟水。濟水發源于河南王屋山,流經山東半島入海。古時,濟水與黃河、淮河、長江齊名,是四大江河之一。后來上游改道,下游稱大清河,但仍舊稱濟水。”
他又說:“清朝咸豐五年,黃河決口,水流入大清河入海,后稱黃河,濟水名稱從此消失。濟南北部的黃河即古大清河,使用了舊河床。因濟南位于濟水之南,故稱濟南。漢朝時濟南所在地是平陵城,位于今濟南東郊龍山鎮。西漢時期,濟南國改為郡,后又復國。曹操曾任濟南相。晉朝時,治所由平陵城遷至歷城,歷城成為郡治所。經過發展,歷城成為中等城市,平陵城逐漸廢棄。”
他續道:“東晉時濟南屬青州。隋文帝時改稱齊州,但不久又改回。唐代屬濟南道,宋代屬京東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任齊州知府,為濟南建設貢獻良多。明初山東設省,省會設在濟南府歷城縣,濟南從此成為省會。”
許世友對毛主席深厚的歷史知識贊嘆不已:“主席,您的歷史知識真豐富,知道得太多了!”
毛主席笑著說:“濟南自古是交通樞紐、北方重鎮和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在濟南南部,但她哭的是齊長城,不是秦長城。大詩人杜甫、李白、蘇軾都曾游歷濟南,留下詩文。辛棄疾、李清照等則長期生活在這里。濟南歷來名士輩出。”
趵突泉位于市中心,鄰近千佛山、大明湖等風景區。泉水眾多,匯入濼水,流入護城河。毛主席來到漱玉泉時,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