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刺卡喉了,可以靠偏方自行處理?”
“魚刺卡喉了,趕緊喝點醋軟化魚刺、吞幾口飯壓下去就好了。”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且操作極具風險。
喝醋不能溶解、軟化魚刺,還可能引起反流導致不適。而吞飯則可能使魚刺刺得更深甚至進入深層組織,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并發癥。
2025 年 5 月 12 日,河南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引發關注:一名年僅 29 歲的男子在吃魚時不慎魚刺卡喉,為圖方便,他未就醫,而是輕信“喝醋、吞飯”這一廣為流傳的土辦法。次日出現嘔血癥狀后緊急送醫,最終因搶救無效不幸身亡。醫生檢查發現,一根長達 5 厘米的魚刺已穿透其食管并刺入胸主動脈,引發致命性大出血。
男子誤吞魚刺后死亡(來源:微博截圖)
這并不是個例,每年各地醫院都 要 接診 不少 因“魚刺卡喉 ” 的患者。 但還是有些朋友,卡了魚刺,出于 嫌麻煩等 原因,不太愿意 去醫院,而是自己使用喝醋、吞飯之類的偏方。那么 面對魚刺卡喉,喝醋和吞飯真的是自救良方嗎?
圖片截自百度搜索
先說結論:卡了魚刺還是應當求助醫生,千萬不要亂用偏方,因為隱患太大。接下來,就詳細說說為什么不能用 這些 偏方,用了偏方都可能導致哪些風險。
喝醋能軟化魚刺?
“ 喝點醋,魚刺就會軟化。”這在許多家庭中幾乎是處理魚刺卡喉的第一反應。這種做法背后的邏輯聽起來似乎合理——醋是酸性的,魚刺又 含有鈣 鹽 , 醋 說不定能腐蝕 或 溶解魚刺,從而令其松動或脫落 ,這種說法看似 順理成章,其實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
食醋不能軟化魚刺(來源:作者拍攝)
魚刺 雖然確實含鈣 鹽 ,但其 主要成分是磷酸鈣( Ca?(PO?)? ), 廣泛存在于動物骨骼、牙齒以及魚類骨刺中 。而磷酸鈣屬于難溶鹽類,在弱酸溶液中的溶解度極低,使用濃度為 5% 左右 的醋酸 ,也就是日常 普通食用醋的主要成分,也很難短時間內對其 產生明顯影響。
實驗顯示 , 將完整魚刺置于常溫的白醋中浸泡 24 小時后,其長度、硬度和表面結構無明顯變化。相比之下,若要實質性溶解磷酸鈣,往往需在實驗室中使用強酸,且需配合高溫及長時間處理,普通食醋的酸度遠達不到這一要求[1] 。
上文說的還是在實驗室用“浸泡” 的 結果,而 在 生活 中,飲用醋液在喉嚨停留的時間不超過 1 ~ 2 秒,與其說“ 浸泡 軟化”,不如說“擦肩而過”,根本 沒法 進行充分 的化學反應 ,可見,靠喝醋“軟化” 魚刺,是不可能的。
此外, 喝醋不僅無助于處理魚刺,反而可能造成 副作用 ,比如 誘發 反流 進一步刺激已經受損的咽喉部位 。
吞飯能將魚刺“壓下去”?
“趕緊吞幾口飯、饅頭,把魚刺 帶 下去!”這是許多家庭成員在第一時間給出的 另一個 土辦法。但這種看似 有一定的道理 ,實則隱藏著巨大的 風險,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首先,從解剖結構來看,魚刺最常卡在咽部或上段食管的某些解剖凹陷中,例如扁桃體窩、舌根等。這些部位組織柔軟,一旦有尖銳異物嵌入,就容易造成損傷 [2-4] 。
從舌腹中手術取出魚刺(來源:文獻 2)
魚刺如果已經部分嵌入咽黏膜或食管壁,隨意吞咽,尤其是大口吞咽米飯、饅頭這樣的食物,可能導致尖端進一步刺入,甚至滑入咽后壁、縱隔或鄰近血管。這種推進不可控而且不可逆,一旦異物刺入血管、氣管、甚至胸主動脈,后果不堪設想。已有多項臨床研究指出,魚刺穿透食管的病例中,不少是因患者自行嘗試吞飯、吞饅頭等“壓刺”操作而導致病情惡化。那么,碰上魚刺卡喉我們該怎么做呢?
就醫為主,預防為先
一旦 發生魚刺卡喉,應當按照下面的方法來處理:
1、立即停止進食,避免吞咽任何食物或液體;
2、嘗試咳嗽或漱口,若魚刺較小且未深入,有可能自行脫落;
3、若有明顯刺痛、吞咽困難、咽喉異物感,或癥狀持續不緩解,盡快就醫,通過喉鏡或胃鏡由專業醫生處理;
4、若出現胸痛、嘔血、呼吸困難等癥狀,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前往具備急診外科或耳鼻喉科能力的醫院。
不過,與其卡了魚刺再去求助大夫, 不如預防為先。
要預防魚刺卡喉,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進食時應細嚼慢咽,避免邊說話邊吃或在情緒激動時進食,更不能囫圇吞咽。尤其是在吃帶刺魚類時,更要控制咀嚼節奏和口中食物的大小,減少魚刺誤入喉部的風險。
對于兒童和老年人這兩類高風險人群,更應加強飲食安全教育和進食監督。兒童由于認知能力和咽反射尚未發育完全,老年人則常因吞咽功能減退、感知能力下降,更容易被魚刺誤傷。因此,為其準備魚食時應額外細致,必要時可將魚肉切細、壓碎或篩檢,降低吞刺風險。
比如 ,在 兒童和老年人 準備魚類食物時,應盡量做到徹底挑刺。無論是蒸魚、燉湯還是紅燒,建議在烹飪前或就餐前使用筷子、夾子等工具仔細檢查魚肉中是否殘留小刺,特別是脊骨兩側和魚腹部位,常 常 是 細刺密集區域,不可大意。
如何安全吃魚(來源:作者拍攝)
最后,選擇適合的魚種同樣重要。對于不擅挑刺或存在吞咽障礙的人群,可優先選擇魚刺少、肉質細膩的魚類,如鱸魚、龍利魚、銀鱈魚等。這類魚不僅營 養豐富,更能減少異物卡喉的幾率,是老年人、兒童及孕產婦的安全之選。通過科學飲食管理,我們可以將魚刺卡喉的風險降至最低。
總結
“喝醋軟化魚刺”“吞飯壓下魚刺”這些所謂的“偏方”,其實是毫無科學依據的。它們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看似有道理且隨手就能操作。 從化學角度來看,醋溶不了魚刺;從解剖與病理角度來看,吞咽可能會加重穿刺風險。大家可千萬不要再嘗試和傳播這兩種方法了。
照“謠”鏡
這種廣為傳播的誤區,往往會利用廣大群眾“嫌麻煩”“怕花錢”的心態,給出看似符合生活常識但實際并不科學的解決方案。比如“喝醋能溶魚刺”“吞飯壓下去”,這類說法常借助生活經驗和化學術語,讓人覺得“合理”,實則混淆生物結構與化學反應機理,誤導性強,且隱患巨大。對此,我們應當看看醫生和權威媒體怎么說,而不是僅憑常識判斷。
參考文獻
[1]ISHIKAWA, MASANOBU, et al. "Softening of fish bone. II. Effect of acetic acid on softening rate and solubiliza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from fish bone." 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13.2 (1989): 123-132.
[2]李成焱,趙雙元,李一,等.經舌腹入路取出舌根內魚刺異物1例[J/OL].華西口腔醫學雜志,1-4[2025-05-14].
[3]楊文靜,吳曉珊,郭峰,等.魚刺刺入引起舌腫物一例[C]//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急診專業委員會.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急診專業委員會第9次口腔急診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3).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醫學中心口腔頜面外科;,2024:69.
[4]鄭曉紅,付帥,馬文,等.CBCT輔助定位取出舌根內魚刺異物1例[J].口腔醫學研究,2024,40(06):559-560.
策劃制作
作者丨楊超 分析化學博士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災難預防醫學分會常務委員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本文經授權轉自“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公眾號
編輯:吳裕慧
一審:施新杭
二審:盧立明
▼金華市科學技術協會▼
地址:金華市婺城區雙龍南街811號
官網:jhskx.jinhua.gov.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