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小餛飩”是一家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餛飩店。因市政動遷,該店位于威海路的老店營業至6月27日。為了方便老顧客,新店選址威海路的威海別墅弄堂口,就在老店的馬路對面。
7月2日是“弄堂小餛飩”搬遷到威海別墅后新店開業的第一天,本期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就此記錄下了小店在當天早上重新開門迎客的故事。
7月2日,“弄堂小餛飩”搬到威海別墅開門營業的第一天(晨報7月2日上午6點拍攝)早上六點不到,第一波客人來了
7月2日,“弄堂小餛飩”搬到威海別墅開門營業的第一天。早上5點50分,比客人來得更早的是供應商,先行送來了雞蛋和油鹽醬醋調味料。
早上5點58分,第一位客人推門而入,先逗了一會兒店里的貓。“阿弟,今天第一天,小餛飩要晚一點,等一歇來吃。”包餛飩的店員告訴他。
第一位客人先逗了一會兒店里的貓
第二位客人也來了。第三位客人是位爺叔,電動車直接停在外面,進門還戴著厚重的頭盔,緊接著是第四、第五位客人,店里一下子鬧猛了起來。
當店員告知小餛飩需要等一小時后,一位等不及的客人用蘇北腔回道“嘸沒得命了”,笑著先離開了。
戴頭盔的爺叔坐著等現包的小餛飩
只有戴頭盔的爺叔依然堅守等著現包的小餛飩。爺叔姓趙,住在北京西路西康路,他不走可是因為帶著使命而來——為家里的小孫子買一份生餛飩帶回去。“煥然一新的感覺,我是看著這家店從弄堂一路走來的,價格不貴,東西也好吃。”趙先生告訴記者。
拿到了當天第一盒外賣小餛飩,趙先生和記者告別,騎上電動車匆匆離開了。
店員在廚房做各種準備工作
第一鍋熱氣騰騰的面條和小餛飩相繼出鍋
市民劉先生帶著老友周先生來了,兩人一道坐在最里面的位置。劉先生自己帶了老酒,用礦泉水瓶子裝好,點了青椒茭白肉絲澆頭,不等面條餛飩上桌,直接就著老酒吃了起來。咪一口老酒,吃一筷子澆頭,聊聊天,很是愜意。
市民劉先生(右1)和老友周先生
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平常點的澆頭基本上就是辣肉、青椒茭白肉絲、素雞這三樣,因為當天早上店里來不及燒辣肉澆頭,所以就一切從簡了。“老花頭,阿拉一來他們(店員)就曉得了。餛飩店第一天搬過來,人氣還是可以的。”劉先生總結道。
市民管先生幾年前住在靜安別墅,曾經是阿蹺師傅的弄堂鄰居,每天早上先吃一碗餛飩再去上班。自從喜歡上騎行運動之后,他特意叫了兩位騎行的小伙伴一道來吃小餛飩,用年輕人最時髦的話來說,就是給運動后的身體補充一點碳水。
市民管先生帶騎行小伙伴一道來吃小餛飩
“我們凌晨三四點起床出發,騎了四五十公里過來吃。今天碰到新店開張第一天,我們之前在馬路對面找了半天沒找到,后來有位爺叔提醒在對面,才找到這里。”管先生笑著說。
一位正埋頭吃湯面、滿頭大汗的環衛工人告訴記者,這里就是他早上的食堂,每天一大碗湯面或拌面之后去上班,飽腹又耐饑。
阿蹺師傅“重新出山”
早上7點不到,老主顧們熟悉的阿蹺師傅來了,他和店里的客人們逐一問候打招呼,感謝大家開業來捧場,還發了一圈軟中華:“味道還可以伐,咸淡哪能?”
“新店開業的前面幾個晚上肯定是沒睡好。今天第一天開張,看到這些老顧客,發現大家還是認可的,心里點燃了一把火,感覺信心又來了。”阿蹺師傅自我調侃道。
阿蹺師傅早上在店里現場指導
這兩年,阿蹺師傅年紀上去了,身體也不如年輕時健朗,店里面的事務交給女兒打理,他基本上就不來了。不過正如之前他接受晨報采訪時所提到的,這次他要“重新出山”了,畢竟這家“弄堂小餛飩”傾注了他和全家人幾十年的心血在里面,容不得一絲疏忽和懈怠。
即便是在家里休息,阿蹺師傅每天也要看看餛飩店在網上的排名情況和網友們的評論。除了那些熱情洋溢的肯定,他更關注一些負面評論,當然,有些網友的意見讓他看了眉頭緊蹙。
阿蹺師傅在廚房邊和店員溝通
不一會兒,阿蹺師傅和記者聊起了餛飩店的生意經。餛飩店從弄堂里面支起攤頭到當年75萬盤下馬路對面的店面,阿蹺師傅從來沒有猶豫擔心過,但這兩天,這位老江湖其實是有點抖豁(滬語:擔心)的。在他看來,現在餐飲行業越發競爭激烈,單店的淘汰率很高,作為小店,如何生存下來,還是要把服務質量和食品質量放在第一位。
例如,每天進的餛飩皮子和面條,質量上要嚴格把關。有些老食客認為,好吃的小餛飩皮是Q彈有勁道的,這就取決于的餛飩皮子的壓制工藝水平。“餛飩皮子必須按照我們的標準,因為皮子在包之前,我們是要重新壓一下(可以讓皮的厚度更加均勻)的,好不好,一看就知道。”阿蹺師傅坦言。
看到臺面上有人剩下了半碗面,阿蹺師傅去問店員,食客是不是已經走了?“我在店里是要看碗的,客人一碗面沒吃完,我心里會很內疚,總覺得哪里應該出了問題,天熱吃不完是一種可能,是不是也有可能我們的面不對人家的胃口。”阿蹺師傅向記者解釋說。
阿蹺師傅在接受視頻采訪
此外,阿蹺師傅對先前老店的服務不是很滿意,他希望能從服務細節做起,提高店員的服務水平。在他看來,甚至包括服務員在食客走后如何擦桌子,也是有許多細節講究的。
阿蹺師傅表示,他最近考慮要增加幾個品種,一是恢復燜肉澆頭的供應,燜肉是許多面館特別是本幫和蘇式面館的特色,最早曾經做過。另外一個是供應油煎大餛飩,這也是對于上次市民提問的回應(市民沈高明問大餛飩還會不會回來),大餛飩也是當天現包現下,用油煎的加工方式在口感上與別家的大餛飩形成差異,而且也不會影響到小餛飩的正常供應。
在營業時間方面,“弄堂小餛飩”也要做一些調整,早上營業時間適當晚一點,從六點開始營業,晚上延長營業到七點,這樣可以照顧到附近上班的白領,讓他們在下班之后也能來店里吃上一碗小餛飩,或是一塊炸豬排。
談到為什么不能延長到晚上八九點之后,阿蹺師傅解釋,店員每天凌晨起來做準備工作已經很辛苦了。而且現在人工成本高,小店不能兩班倒,所以晚一點打烊,也是一種折中的解決辦法,這樣也能滿足一部分白領的需求。
記者札記:愿弄堂的故事在這里繼續延續
阿蹺師傅的“弄堂小餛飩”搬家了,這次搬到了一處更敞亮、環境更雅的地方。對于之前的環境,說實話,我個人其實是有點意見的。
有意思的是,新店距離我的工作單位更近了,真的是可以用咫尺之遙形容,下樓就幾步路,許多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也向我詢問打聽求證新店地址。
其實和阿蹺師傅一樣,這兩天我也一直在思考——這么短的時間內,新店能否做好準備工作?換了地址之后,顧客們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趨之若鶩?這樣的高溫天,一碗熱騰騰的小餛飩和面條會有多少人來消費?
“弄堂小餛飩”開業,門口的祝賀花籃(晨報7月2日上午6點拍攝)
當我親眼目睹了餛飩店早上的第一波客人,就能深切感受到,至少還是有不少市民朋友依然把小店當成自己就餐的食堂,與同事好友分享聊天的社交場域,一個放飛自我的空間。我們這個時代,市場是從來不缺網紅概念的,一夜之間被流量捧成所謂網紅店的案例太多太多,但最后經歷時間檢驗堅持到最后的網紅店又有多少?
作為半個靜安人,我小時候和家人就住在距離威海路不遠處的北京西路,那里有我兒時的記憶,有許多有故事的小店。這些年,我看到阿蹺師傅和他的家人依然在堅守這爿小店——開在弄堂(威海別墅)的門口,不大的門面,十幾個平方米,樓上樓下各有幾張臺子,沒有時髦的裝修,只有溫馨的感覺,代表了最淳樸的初心。
阿姨端著四碗用砂鍋盛裝的小餛飩
晚上截稿之前,我又下樓去“弄堂小餛飩”張望一下,恰好看到店里的阿姨端著四碗用砂鍋盛裝的小餛飩走了過來,再看看時間,確實營業時間是比之前是晚了。
一碗小餛飩,好吃不好吃?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于我而言,只希望小店依然鬧猛,希望上海的弄堂故事在這里繼續延續下去。
各位市民朋友,儂歡喜吃小餛飩伐?歡迎在節目下方留言,和我們一道分享。
“弄堂小餛飩”新店的小餛飩和炸豬排(晨報7月2日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