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華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他卻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潞西(芒市)農場生活了四十多年,退休后才帶著他的傣族妻子回到成都。有關黃成華師傅的支邊生活經歷。聽我慢慢給大家講述。
作為一名初中畢業生,黃成華是1971年春天才離開學校的。當時正是上山下鄉運動的高潮,黃成華和同學們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偏遠地區去支援邊疆建設,去廣闊天地錘煉革命意志。
據黃成華回憶,他是1971年3月23日和同學們一起乘坐火車離開成都的。那天下午,,成都火車站的站臺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十六歲的黃成華揮淚告別父母,登上了待發的列車。
圖片來源網絡
下午三點,隨著火車汽笛的長鳴,這列滿載著成都支邊青年學生的列車緩緩啟動,沿著剛開通不久的成昆鐵路,向著云南邊疆疾馳而去。
列車在崇山峻嶺間穿行,兩天后抵達云南廣通車站。短暫休整后,他們換乘汽車繼續前行。一路上,崎嶇的山路、陌生的風景,讓這些初出遠門的青年學生心里既緊張又好奇。風餐露宿,一路風塵仆仆,又經過了六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終于來到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潞西農場。此時的潞西農場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黃成華和同學們就這樣成了“兵團戰士”,開始了他們在云南的支邊生活。
說是兵團戰士,其實就是農場工人。農場當時的條件遠比想象中艱苦。簡易的草棚宿舍,雨天漏雨,風天透風,生活條件也很差。為了改善居住環境,團部下達了任務,要求各連隊在雨季到來之前完成宿舍的加固或重建,爭取早日住上像樣的宿舍。
臨時安頓好住處后,黃成華和新戰友們接受了短暫的軍訓和學習,便投入到緊張的生產勞動中。當時兵團的主要任務是砍壩燒荒栽種橡膠樹,為祖國橡膠事業做貢獻。每天上午,他們跟著老戰士(老工人)上山修筑梯田、刨挖樹穴,為雨季栽種橡膠樹做準備;下午則開始打土基(土坯),準備修建新宿舍。連隊給大家分派的任務是,一人一下午要完成八十塊土基,誰先打完誰就能先休息。
圖片來源網絡
打土基是個技術活,更是個體力活。對于農場的老職工來說,這或許不算什么,但對于這群十六七歲、從未干過重體力活的青年學生而言,完成每一塊土基都無比艱難。
那天下午,黃成華正累得滿頭大汗地打著土基,一個十二三歲的傣族小姑娘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小姑娘不說話,只是甜甜地笑著,還主動幫他鏟土。黃成華好奇地問她的名字和來歷,小姑娘卻只是笑而不答,攆她走她也不走。
后來黃成華才知道,這個小姑娘叫李玉香,是分場技術員的女兒。李玉香的父親是華僑,是傣族同胞,也是農場的元老。傣族人原本沒有姓,李玉香的姓名是她父親隨了漢族習慣給她起了漢族名字。從那以后,黃成華和李玉香漸漸熟悉起來。有時收工后,李玉香會帶著黃成華去她家串門,給他講傣族的風俗故事;李技術員也熱情地邀請黃成華到家里吃飯,傣家的香茅草烤魚、菠蘿紫米飯,讓黃成華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時光流轉,日月如梭,一晃就到了1974年,那年秋天,上級撤銷了云南生產建設兵團的兵團建制,黃成華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工人。這一年,十七歲的李玉香也參加了工作,成了農場工人,她和黃成華分在了同一個生產小隊,同一個生產小組。朝夕相處中,兩人的感情愈發深厚。黃成華欣賞李玉香的勤勞善良,李玉香則愛慕黃成華的踏實肯干。
圖片來源網絡
1977年春天,因為勞動積極、表現突出,黃成華當上了分場小隊的拖拉機駕駛員,得到了隊長的器重。看著這個努力上進的漢族青年,隊長決定牽線搭橋,促成他和李玉香的婚事。此時的李玉香已經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愈發漂亮動人。而李玉香的父親,此時已升任分場副場長,負責技術工作,他對黃成華這個女婿也十分滿意,不僅全力支持兩人的婚事,還出錢出力為他們修建了新房。
1979年春天,知青大返城的浪潮席卷全國。黃成華也陷入了矛盾與痛苦之中。他想念家鄉的父母,渴望回到熟悉的成都生活,甚至一度和李玉香鬧起了離婚。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巧合。就在這時,李玉香懷孕了。看著妻子期盼的眼神,黃成華心中的糾結漸漸消散。他明白,自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有了牽掛和責任。最終,他放棄了返城的念頭,選擇留在了云南,成了為數不多的留守知青。
隨著兒子的出生,黃成華感受到了為人父的快樂和幸福,也知道肩上的責任有多重。隨著女兒的出生,他深知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在兒子十六歲那年,黃成華將兒子的戶口遷回了成都,讓兒子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讀書。后來,黃成華又想把女兒也送回成都,卻遭到了李玉香的反對。李玉香覺得,女兒在云南長大,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她舍不得讓女兒離開。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農場的改革,黃成華和李玉香承包了一片膠林。夫妻二人起早貪黑,精心照料,辛勤耕耘。功夫不負有心人,膠林的收益越來越好,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女兒更是爭氣,高中畢業后考上了四川師范大學,成為分場小隊的第一個大學生。
一晃就到了2015年秋天,黃成華到了退休年齡,膠林的承包合同也正好到期了。此時,兒女都已長大成人,兒子在成都成家立業,女兒畢業后也留在了成都。黃成華和李玉香商量后,決定退休后回成都,和兒子女兒一起生活。
當老兩口踏上成都的土地時,心中感慨萬千。特別是黃成華,心中更是激動,闊別了四十多年,這座城市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那份熟悉的煙火氣依然讓人倍感親切。一家人終于團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他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
每次和同學們一起喝壩壩茶,同學們就會說起在云南邊疆的支邊往事,講述那片承載著青春與夢想的橡膠林,也會談論黃成華和李玉香跨越半個世紀的傣漢聯姻的美好愛情故事。大家都說,黃成華是最幸福的,他娶了一個漂亮、賢惠、勤勞、善良的好妻子,承包膠林賺了個盆滿缽滿,還養育了一雙懂事有出息的好兒女,好事都讓他攤上了。
圖片來源網絡
上山下鄉運動已漸行漸遠,曾經艱苦的知青生活經歷早已成為了一代人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那段刻骨銘心的時光,將在歲月的史冊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作者:草根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