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8月1日起,現金買黃金超10萬元需上報
2025年8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貴金屬和寶石從業機構反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正式生效。根據新規,境內從事貴金屬和寶石現貨交易的機構,若客戶單筆或日累計現金交易達到10萬元人民幣(含)或等值外幣,需在交易發生5個工作日內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提交大額交易報告,并履行客戶盡職調查義務。這一政策旨在強化對高流動性、高匿名性交易領域的監管,防范洗錢與恐怖融資風險。
新規核心:現金交易門檻提升至10萬元
《辦法》明確,貴金屬涵蓋黃金、白銀、鉑金及其制品,寶石包括鉆石、玉石等天然寶石原料及首飾。從業機構需對現金交易超10萬元的客戶進行身份核驗,登記姓名、聯系方式、身份證件信息等,并保存交易記錄至少10年。若發現可疑交易,無論金額大小均需上報。例如,某金店若在單日內收到客戶分兩次各5萬元的現金購金款,雖未觸發大額報告標準,但若交易行為異常(如頻繁拆分),仍需提交可疑交易報告。
監管邏輯:填補高風險領域漏洞
貴金屬交易因金額大、流通性強,長期被洗錢分子視為“理想渠道”。過去,詐騙團伙通過分散購金、熔鑄銷贓等手段轉移非法資金,形成“上午得手、下午買金、夜間出境”的洗錢鏈條。此次新規將現金交易報告門檻從2017年的5萬元提高至10萬元,并覆蓋全產業鏈(包括加工、零售、回收),旨在壓縮犯罪空間。例如,2024年上海破獲的一起洗錢案中,嫌疑人通過12家金店購買22公斤黃金,新規實施后此類行為將更易被監測。
行業影響:合規成本與便利性博弈
對從業機構而言,新規意味著需升級系統、培訓員工并建立反洗錢內控制度。深圳水貝市場的商戶已引入AI人臉識別和區塊鏈技術,實現交易全流程可追溯。然而,部分中小商家擔憂成本壓力,如南京某金店經營者表示:“每筆現金交易都要登記身份證,系統升級費用可能占利潤的5%。”消費者方面,移動支付普及率超80%,現金交易占比本就較低,新規對普通購金者影響有限,但大額現金買家需配合身份核驗,流程將更繁瑣。
專家解讀:風險分級與行業自律并重
博通咨詢分析師王蓬博指出,新規通過“風險差異化策略”平衡監管效能,對高風險機構強化審查,低風險門店可簡化流程。法律界人士強調,隱私保護是關鍵,從業機構泄露客戶信息將面臨追責。中國黃金協會秘書長王惠群認為,電子支付主導的市場環境下,新規將倒逼行業規范化,長期利好黃金市場健康發展。
國際對標:接軌FATF標準
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要求成員國對貴金屬交易商實施嚴格監管。中國將報告門檻設為10萬元人民幣,既符合國情(如現金交易比例低于歐美),又與香港(1萬港元)、美國(1萬美元)等形成梯度差異。此舉亦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反洗錢體系的期待,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能力。
此次新規標志著中國反洗錢監管從“形式合規”轉向“實質防控”。通過技術賦能與行業自律,貴金屬市場有望在規范中釋放更大活力,為投資者和消費者構建更透明的交易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