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北京協和醫院數據敲警鐘:60歲以上BMI低于20者,死亡風險高出37%。
很多老人一輩子追求苗條,卻不知太瘦正讓疾病悄悄靠近。急診室里67歲老太太體重不足90斤,感染引發敗血癥,兒子的疑問戳中誤區。
60歲后體重不再只關乎美觀,更是身體儲備能力的體現。肌肉是老年人抵抗感染、預防跌倒的生命防線,太瘦可能肌肉量偏低。
研究顯示,65歲以上人群肌肉流失會讓跌倒風險增加近3倍。《中國老年健康現狀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群BMI維持在24~27,死亡率最低。身高160cm的老年女性,體重61~69公斤比50公斤更健康,這顛覆了年輕人認知。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研究表明,老年人群BMI每降1單位,心血管事件風險增14%。但并非越胖越好,BMI超27,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會迅速上升。
60歲后的黃金體重帶像U型谷底,太輕太重都不好,中間才是長壽關鍵。
很多老人陷入誤區,以為瘦就是健康,忽視了肌肉的重要性。退休教師為維持身材每天兩頓飯,體重45公斤,肌肉量遠低于同齡人。
還有人看體重不看構成,隱性肥胖在老人中常見,肌肉少脂肪多危害大。60歲起,肌肉量每10年平均下降8%,基礎代謝降低,肌肉更易被分解。醫院內部研究發現,65歲以上住院老人約42%有營養不良和肌肉減少風險。
這些人未被傳統體檢標紅,卻已處在健康邊緣,管理體重必須提前布局。
曾接診的退休廠長體重穩定,肌肉量卻降30%,是典型的隱性衰老。體重數字不變不代表健康,關鍵看內容物,肌肉量比體重數字更重要。
60歲后體重管理不是減肥,而是調整結構,關注肌肉比重是首要。
建議每年做體成分檢測,別只盯著體重,肌肉和脂肪比例更關鍵。飲食上每天攝入1~1.
2克/公斤體重的優質蛋白,雞蛋、魚、豆制品不能少。力量訓練比有氧更適合老人,快走、彈力帶訓練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留意走路變慢、握力下降等信號,這是身體在提醒你該關注肌肉了。
身邊活到90歲還精神的老人,體型多不單薄,他們或許懂體重的秘密。
60歲后別再盲目追求瘦,適度有余的體重才是健康蓄水池。現在就行動:查體成分、補蛋白、做力量訓練,別等問題出現才后悔。體重是老年健康的重要防線,管理好體重,就是給健康上保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