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蘋果 CarPlay Ultra 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敘事,幾乎在同一時間展開。
一方面,是來自 The Verge、Top Gear 等媒體的首批評測。在體驗過阿斯頓·馬丁 DBX707 后,各家媒體幾乎都對 CarPlay Ultra 的實際表現給出了正面評價,認為其體驗無縫、功能強大,是蘋果車載系統的一次重要飛躍。
另一方面,則是《金融時報》所揭示的、冷峻的商業現實。報道指出,梅賽德斯-奔馳、奧迪、沃爾沃等一眾曾被視為 CarPlay Ultra 合作伙伴的汽車巨頭,公開表達了對蘋果這場儀表盤革命的抗拒。
▲圖片來自:The Verge
一個在產品體驗上備受贊譽的理想座艙,卻在商業世界上遭遇了如此強大的逆風。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回到原點,深入看看 CarPlay Ultra 在真實世界里的體驗,到底是什么樣子。
來自蘋果的一次車機革命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么是剛投入巨資自研了新系統的阿斯頓·馬丁,第一個擁抱 CarPlay Ultra?
這并非技術上的妥協,而是商業上的清醒。
阿斯頓·馬丁的說法是,這是對核心用戶需求的直接回應——客戶點名要。該品牌表示,對于擁有多輛豪車的車主,CarPlay 提供了一種跨品牌的「熟悉感」,極大地降低了他們在不同車輛間切換時的學習成本,開哪輛都順手。
在實際體驗中,這種「無感」的整合貫穿始終。
▲ 圖片來自:Motor1
車輛啟動后,系統會即時喚醒,屏幕上會浮現出類似于設置新 iPhone 時的「Hello」歡迎語,幾乎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加載過程,仿佛它就是這臺車與生俱來的原生界面。
The Verge 提到,當需要調整原車獨有的高級音響設置時,并不需要退出 CarPlay,原生的設置菜單會以「彈窗」的形式,無縫地出現在 CarPlay 環境中,用完即走,最大化地保證體驗的連續性。
▲ 圖片來自:The Verge
這種雙向的深度整合,還體現在物理按鍵的交互上。Motor1 指出,當駕駛員按下中控臺上的輔助駕駛關閉按鈕時,CarPlay 界面內會同步彈出通知,確認該功能已停用,這證明了車輛與系統間的信息是實時互通的。
▲ 圖片來自:Motor1
儀表盤的革新,是此次升級的重頭戲。它提供了類似 Apple Watch 表盤的切換邏輯,用戶可以通過方向盤上的按鍵,在阿斯頓·馬丁標志性的「雙圓盤」經典主題、蘋果風格的極簡線條,或是全屏地圖導航等多種模式間自由切換。
▲ 圖片來自:The Verge
▲ 圖片來自:The Verge
蘋果的細節也體現在細微之處。Top Gear 發現,當他們連接上自己英區的 iPhone 時,系統會自動將溫標從華氏度切換為攝氏度,甚至連「收藏夾」的單詞拼寫,都從美式的「favorites」變成了英式的「favourites」。
▲ 圖片來自:The Verge
當然,這套剛剛問世的系統也并非完美,目前體驗到的都還是 beta 版本。Motor1 在測試時就發現,CarPlay Ultra 能夠在較新的 iPhone 15 上運行流暢,但在仍受支持的 iPhone 13 Pro Max 上,卻出現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卡頓」。
而在合作模式上,蘋果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
據報道,車企整合 CarPlay Ultra 并不需要向蘋果支付授權費,只需承擔自身的整合開發成本。蘋果提供的,更像是一個「工具箱」或「空白模板」,由車企的工程師團隊,根據自身品牌調性和車輛功能,來填充和定制最終的呈現效果。
▲圖片來自:The Verge
從技術原理上看,CarPlay Ultra 也并非許多人想象中的「入侵車輛數據」,它更像一個能力極強的插件,融合了手機鏡像、車輛本地信息(如車速)的蘋果化呈現,以及允許原生功能(如倒車影像)穿透到 CarPlay 界面的三種技術。
一個關鍵事實是:CarPlay Ultra 并不訪問車輛核心的 CAN 總線網絡。它只是被動地接收車輛「喂」給它的信息,而非主動深入系統內部。在數據上,車企與蘋果劃出了一條清晰的安全界限。
阿斯頓·馬丁表示,這不僅是一次商業合作,更像是一次「共同學習」。蘋果得以深入了解復雜的汽車安全法規,而車企則能近距離學習蘋果頂級的交互設計理念。
最終,所有這些體驗和合作模式,都指向了 CarPlay Ultra 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價值——「Futureproofing」,即讓車輛的數字體驗永不過時。
對車主而言,這是一個常見的痛點。新車買來時流暢如飛的車機,往往在三四年后就開始顯露疲態,亦或是停止更新。即便廠商繼續維持 OTA,也常常因為要顧及老舊的硬件算力而縮手縮腳,最終導致新功能帶不動,舊功能也不再流暢。
但 CarPlay Ultra 不同,它將隨著每一代 iOS 的升級而進化。這意味著,只要你的 iPhone 在更新,你的車機體驗,就永遠能保持在最新的狀態。
▲ 圖片來自:Motor1
這對于一輛價值不菲、計劃長期擁有的汽車來說,無疑是一種頗具吸引力的價值「保鮮」方案。
當然,如果你不喜歡,你也可以用回阿斯頓·馬丁的車機系統。
一場關于「靈魂」的戰爭
有意見的可能不只是用戶,在一些車企看來,CarPlay Ultra 可能會是一個顛覆其核心商業模式的潛在風險。
當一款產品的體驗足夠出色,它對行業的影響便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項關乎企業長期戰略的商業決策。這正是 CarPlay Ultra 發布后,全球汽車產業所面臨的現實處境。
上周,一場由主流車企主導的、明確的抵制姿態,在《金融時報》的報道下被公之于眾。
以梅賽德斯-奔馳、奧迪、沃爾沃為代表的歐洲豪華品牌,已明確表示暫無計劃集成 CarPlay Ultra。雷諾的一位高管更是直接向蘋果表態:「不要試圖入侵我們的系統。」
這背后,是車企對未來主導權的兩大考量。
首先,是對品牌獨特性的維護。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儀表盤與中控屏是品牌與用戶建立連接、體現差異化的核心渠道。車企正投入數十億資金,力圖打造獨特的數字化體驗,因此無法接受這一關鍵的用戶交互界面被蘋果的統一風格所取代。
其次,是對未來核心業務的保護——車企們正努力從硬件銷售,轉向提供軟件訂閱、功能升級等服務來創造持續性收入。
麥肯錫合伙人西蒙·米德爾頓指出:「西方的車企正試圖弄清楚,如何在一個汽車銷量達到或接近峰值的世界中實現增長。在高度競爭的溢價領域,你也在努力實現差異化。」而軟件和服務,正是他們規劃中最重要的業務增長來源。
在這兩大商業模式的考量之下,還潛藏著更底層的擔憂:數據。盡管阿斯頓·馬丁的合作模式劃清了數據界限,解決了隱私問題,但對許多大廠而言,它們更擔心的是失去對用戶數據的分析、運營和商業化價值。
車企因此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兩難困境。
麥肯錫在 2023 年的一項調查,清晰地量化了這種困境:近半數的美國消費者,會因為一輛車不支持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而放棄購買;不僅如此,在已經擁有 CarPlay 的用戶中,高達 85% 的人更偏愛使用它,而非汽車的原生系統。
這種來自消費市場的巨大壓力,與車企自身的戰略意圖,形成了尖銳的對立。同時,也導致了全球汽車產業清晰的陣營分化。
以阿斯頓·馬丁、保時捷等超豪華品牌的核心策略是滿足客戶的生態需求,現代集團也認為全面擁抱 CarPlay 能幫助他們吸引更多消費者。
「傳統派」則以決心打造自家 MB.OS、MMI 等車機系統的德系豪華品牌和北美通用汽車為代表。他們體量龐大,其戰略壓力不僅來自蘋果,也來自東方——在面臨中國競爭對手日益先進的技術產品時,他們必須構建自己的軟件技術壁壘,以避免在智能化賽道上被超越。
至此,CarPlay Ultra 的前景,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產品好壞問題。
它的出現,變成了一場關乎控制權、品牌、數據和金錢的復雜博弈。這也不僅僅是蘋果一家公司面臨的問題,Google 在推廣其 Android Automotive 系統時,同樣遭遇著類似的阻力。
這本質上,是科技行業與傳統汽車制造業,圍繞用戶「第三空間」主導權的一次競爭。而 CarPlay Ultra 的出現,則成為了激化這一行業矛盾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