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通過屬地化生產和價格優勢加速出海,非洲正成為其全球化戰略下的重要新興市場
文|蔣雨彤 李皙寅
編輯 |李皙寅
中國汽車正越來越多地賣向非洲。
根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公布的數據,2025年1月—5月中國汽車向非洲出口量達到22.2萬輛,同比增長高達67%;其中,5月單月出口5.8萬輛,同比增長達104%。在一系列中國汽車出口目的地中,非洲地區的數據表現最為突出。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洲汽車消費市場的潛力很大。非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但汽車銷量僅占全球汽車產量的3%左右,每千人保有量僅約40輛。伴隨當地生活水平提高,汽車有望逐步進入普及階段。
非洲大陸對中國機動車的需求旺盛且多樣化,南非、阿爾及利亞、埃及、尼日利亞、摩洛哥等國位居前列。
據海關總署披露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5月,中國對非洲國家出口額達5995.7億元,增長20.2%,“中國制造”在非洲市場的接受度正不斷提高,特別體現在對電動汽車、工程機械的進口需求激增。
在這背后,是中國車企將電動汽車帶進了非洲市場。面對電力短缺、充電設施稀缺、電價高且波動大等現實問題,中國車企選擇以混合動力汽車作為市場開拓先鋒,逐漸在當地開拓市場。從2025年1月至4月的數據來看,出口插混0.3萬輛,同比增長1481%;混合動力0.2萬輛,同比增長362%。
不僅僅是把車簡單地賣到當地,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選擇在當地合作、建廠,在本地生產車輛,以便更好地響應當地、周邊市場的需求。
從邊緣市場到新增長極
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領域迎來了突破性增長。2024年全年出口641萬輛,同比增長23%。其中,新能源汽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為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進程的關鍵力量,首次突破了200萬輛大關。
隨著歐美日益收緊的貿易政策,原本依賴于歐洲市場的出口格局正被打破。相較于逐漸飽和的東南亞市場,非洲成為一片“緩沖區”,中國車企想以更具性價比的汽車來打開這個具有潛力的市場。
實際上,非洲正成為中國車企不容忽視的增長極。
非洲地區每千人保有量僅約40輛。單從數據上來看,非洲汽車市場的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但這也意味著其增長空間巨大。
隨著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汽車的需求量會逐步增加。目前,非洲大陸對中國汽車的需求旺盛且多樣化。以乘運車穩居榜首,隨后依次是貨運車輛、機動車零部件,以及其他特種車輛。出口國家以南非為首,輻射非洲整片大陸。
根據國際權威咨詢機構AlixPartners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汽車品牌在中東非洲地區的市場占有率預計將從2024年的10%躍升至2030年的34%。這意味著在未來六年內,中國汽車在該地區的銷量將實現三倍以上的增長。
中國車企在非洲市場的戰略布局正在一步步印證這一觀點。根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公布的數據,2025年1月—5月中國汽車向非洲出口量達到22.2萬輛,同比增長高達67%;其中,5月單月出口5.8萬輛,同比增長更是突破104%。
中國車企正加速在非洲市場打開局面,非洲也正從“邊緣市場”躍升為中國汽車全球化戰略中的關鍵坐標。
混動破局:電動車如何適應非洲水土
在許多傳統印象中,非洲市場似乎與電動車“無關”。
首先,電動車的普及有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即完善健全的電力網絡。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2年非洲能源展望》報告,截至2021年,非洲有6億人無法用上電,這一人數約占非洲總人數的43%。不可靠的電力供應和充電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直接限制了電動車充電網絡的鋪設與使用。
其次,道路條件差、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同樣構成電動車推廣的現實障礙。非洲多地公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對于續航依賴更高、底盤要求更穩的電動車而言,這類環境無疑增加了使用風險與維修成本。
更為根本的是,非洲消費者在購車行為上普遍偏向低價與高性價比的實用導向。當地人均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新車市場整體偏弱,二手燃油車在價格和維護便利性上更具優勢,成為多數家庭的首選。
種種結構性障礙,使得電動車在非洲的發展路徑顯得尤為復雜。因此,因地制宜才是構成當地新能源轉型的現實切口。
目前在中國向非洲還是以傳統汽油、柴油車出口為主,但是從2025年1月至4月的數據來看,出口插混0.3萬輛,同比增長1481%;混合動力0.2萬輛,同比增長362%。結構上來說將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汽車之上,更加符合當地接受電車這一趨勢。
與中國出口常見的純電車型不同,在非洲這片新興市場上,在非洲這一新興市場,混動和插混車型更具市場適應性。
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市場分析機構的預測,2024年非洲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約為158億美元,到2029年將達到254億美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平均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2%。
在這背后是非洲各國環保與能源轉型的意圖越來越強。埃及計劃在全國建設4.2萬個充電站,擬投資25億埃鎊與外國汽車公司合作建立國產電動車生產線;肯尼亞政府則于2023年9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電動交通”計劃,來實現綠色交通和減少空氣污染。
南非作為非洲最大經濟體,已率先邁出新能源轉型步伐。早在2024年初,南非政府出臺《電動汽車白皮書》提出對本地電動車研發支出提供高達150%的稅收減免,并同步推動電池、綠氫等配套產業發展,目標在2025年實現電動車占新車銷量20%的比例。
以南非為例,2024年其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5611輛,較2023年翻了一番,市場占比提升至近3%。其中,增長最快是更具實用性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它不僅減少了對本地不穩定電網的依賴,更貼合城市中短途通勤、高頻使用的出行場景,同時保留長途行駛的燃油兜底邏輯。
奇瑞計劃推出8款混合動力車型,包括5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比亞迪自2023年進入南非以來迅速擴張,僅一年內就將在售車型翻倍。目前在售6款車型中,超過半數為插混動力。
已經布局的中國車企,期待非洲迎來新能源發展的關鍵拐點。根據中國推廣電動汽車的經驗,10%的市場份額將會是最重要的一道門檻,一旦接近,那么需求就會開始指數級增長。
拼價格更拼服務:中國車如何突圍日系包圍圈
非洲汽車市場以日系車和二手車消費為主體。豐田通商非洲本部Toyota Africa Mobility部部長的大平正和曾告訴媒體:“在非洲市場,每年的新車銷量約為120萬輛,而二手車的銷量卻高達約500萬輛?!?/p>
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拿到屬于自己的市場份額。這是中國汽車制造商急需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非洲消費者只能選擇日系車、美系車,提供的只有燃油車型;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入局,無論是車型還是價格維度上,均提供了更具性價比的消費選擇。
目前中國大多數品牌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以半散裝件(SKD)或全散裝件(CKD)方式進口,而后由當地企業組裝,從而獲取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成功將價格設定在了一個非常適合非洲市場的區間,率先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以五菱和長城為例,這些品牌的車型價格通常比歐美和日系品牌低20%-30%。在肯尼亞,五菱的微型面包車起售價僅為約5000美元,而一輛二手豐田車的價格幾乎是它的兩倍,這讓許多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將目光投向了更經濟的中國車。
目前活躍在南非的14個中國汽車品牌中,有近一半是2024年才成立的,如今有意布局非洲的車企名單越來越長。
汽車并不是一賣了之。中國汽車在當地擁有配件倉儲、常駐的維修人員和工程師,賣車時即為消費者提供了質保,這使得中國新車的生命周期更長,使用成本更低。部分中國車企還通過推出遠超市場平均水平的質保政策,贏得消費者信任,進一步推動了銷量增長。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看來,中國車企要利用好中國豐富的整車車型以及增量供應鏈,與世界汽車市場及其他國家的汽車產業實現無縫連接。他在2025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發展論壇(GNEV2025)上表示,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新形勢下,中國汽車產業如何與世界鏈接變得十分關鍵。
2025年1月,中信戴卡在摩洛哥的工廠獲評成為非洲首家“燈塔工廠”,雙方不但完善了在當地市場的布局,中國企業也把先進智造的經驗帶到了摩洛哥,實現了互利共贏。
從簡單的整車出口到建立散件組裝廠,再到建立研發和生產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運營網絡。中國汽車正從單一的出口貿易模式,向本地化生產結合服務網絡的綜合服務轉型,非洲,正逐步成為下一階段全球汽車產業競爭的新主戰場。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