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5年抗戰勝利后,中國大陸局勢急劇變化,國共之間的戰略博弈迅速由抗日聯合轉入實際的軍事對峙。
在這場尚未公開宣戰的角力中,東北三省成為最關鍵的戰略制高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做出一項極具前瞻性的決策:調遣山東軍區6個主力師北上進軍東北。
很多人疑惑,為什么不是距離最近、已有地緣優勢的晉察冀軍區部隊北上,而是千里迢迢從山東調兵過海?
實際上這一決策并非倉促之舉,而是中央在經歷多次重大判斷調整、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戰略抉擇。
02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在蘇聯紅軍進駐東北、國民黨調兵緩慢、中共已有外圍勢力的基礎上,中共中央判斷:控制東北,將決定未來中國內戰的勝負天平。
東北是中國工業重地,擁有兵工廠、鐵路樞紐和資源儲備。更重要的是,從東北南下可以形成對華北、華東和中原三大戰區的戰略牽制。
因此,盡管戰爭表面尚未爆發,中央已經把“搶占東北”作為制勝的關鍵,最開始搶占東北的其實也確實是晉察冀根據地。
1945年8月底至9月初,中央確實打算從晉察冀軍區、冀熱遼邊區、晉綏軍區等地調兵進入東北。
這些部隊與東北接壤,且部分部隊如冀東軍、熱河軍與東北有淵源,比如第一批進入東北的呂正操就是東北軍。
第一個搶占東北的八路軍曾克林部其實就是呂正操的屬下,包括張學思、呂正操、萬毅、李運昌等人都曾被委派進入東北。
然而這一部署很快暴露出問題,從晉察冀進東北,必須穿越承德—山海關—錦州地帶,山勢險峻,道路難行。
1945年9月中旬,中央在發現僅靠原東北系部隊難以站穩腳跟后,迅速調整策略:先派大批干部前往東北做組織工作,再調小批部隊支援。
“最華北、華中應分別派遣100個團的干部,按班長、副班長、排長、連長等職務,攜帶便衣,不帶武器,作為勞工投入到滿洲,進一步與東北局協作,逐步發展與裝備?!?br/>
也就是說最開始中央的目的其實是到東北之后再重新發展武裝,并不是直接投射武裝力量到東北。
然而很快局勢劇變,國民黨空運大軍進駐沈陽、長春,東北可能迅速失控。同時蘇軍準備撤離,留下真空地帶。
中央最終拍板,動用山東軍區6個主力師,共計約9萬人,分三路北上,正式進入戰時準備。
這一決策,徹底改變了解放戰爭的戰區格局,也奠定了東北野戰軍的基本班底。
03
為什么北上的是山東軍區的大軍,而不是晉察冀根據地呢?
雖然晉察冀軍區地理位置最接近東北,但實際上卻并不具備大兵團進軍東北的條件。
一方面晉察冀此時周邊壓力較大,西北方向的傅作義擁有兩個完整的整編軍,東面占據綏遠和北平一線的是蔣介石的中央軍集團。
晉察冀面臨兩面夾擊的風險,如果將大量主力野戰部隊調出去,那么必然會被夾擊,屆時華北丟失,我軍將失去和關外聯系的通道。
華北不僅距離東北更近,更是聯系東北的通道,晉察冀本身的主力必須要用于遏制傅作義,保住河北、察哈爾等根據地。
實際上在后來確實遭遇了這一問題,石家莊保衛戰失敗后晉察冀根據地不僅丟失了石家莊這座我軍占據的唯一關內大城市,更關鍵的是丟失了關外的聯系通道。
如果不是后來迅速重新收復了石家莊,那么情況就比較危急了,我軍關內和關外將被掐斷成兩部分。
另外此時的晉察冀軍區內部也比較混亂,并沒有像山東軍區一樣早早就完成了統一,而是由冀中等軍區組成,組織度其實沒有山東軍區高。
04
相比較晉察冀軍區來說,山東軍區就比較安穩了。
一方面山東軍區實力雄厚,不僅擁有27萬正規軍,同時擁有200萬民兵與一整套地方武裝體系。
論野戰部隊山東軍區不是最多的,但是論后備兵員與完整的地方武裝力量,山東軍區是是全國兵力最多的八路軍。
山東八路軍形成了八個主力師與多個獨立旅,具備完整建制與機動作戰能力。
這些部隊很容易“平移”成為新的野戰軍主力,直接整建制編入東北民主聯軍。
實際上效果也確實如此,北上的六個山東八路軍師直接整建制編入東北民主聯軍,成為了東北民主聯軍的主力。
而留守的山東軍區魯南軍區、膠東軍區等軍區,又在軍區部隊的基礎上快速組建了新的野戰部隊,保證了后來成立了山東野戰軍的力量。
山東整體的形勢也遠比晉察冀穩定,山東因為長期都是日占區因此國民黨力量很弱小。
此時蔣介石的目光也還沒有投射到山東地區,背面有晉察冀,南面有蘇中根據地,西面還有新成立的中原軍區,山東根據地十分安穩。
雖然蔣介石安排了王耀武坐鎮濟南,但是卻沒有給王耀武部隊,反而將王耀武最核心的74師剝離了指揮權,這導致王耀武也無力著手,只能枯坐濟南城。
當然還有一些因素就是羅帥和林彪二人了。
中央非常倚重羅榮桓的“政治管軍”能力,特別是他與林彪的配合,也為后來的東北野戰軍順利融合奠定基礎。
毛澤東曾說:“東北局面復雜,一定要讓羅榮桓去坐鎮?!?br/>
這是對他政治能力、組織能力的極大信任,羅帥不僅能夠穩定軍心、協調地方、調動干部,更能和林彪完美配合。
而山東軍區作為115師發展出來的部隊,對于林彪和羅榮桓來說都是自己的老部下,指揮起來更加順手。
05、結語
山東部隊北上路線分為三路,最終在1945年11月中旬,9萬多山東主力部隊成功抵達東北各地,占東北民主聯軍兵力的60%以上。
這批部隊后來組成東野第1、2、3、6縱隊的主力部隊,成為了東野的中堅力量。
這一次戰略調兵,為解放戰爭成功奠定了“東北立足、華北呼應、華東策應”的三角支撐。山東部隊從此走上中國革命的最前線,也成為日后第四野戰軍的堅實骨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