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mym17801
在這個追求速效的時代,連治病也變成了"快餐式"消費。許多人認為中醫是過時的老古董,卻不知那些歷經千年的方劑里,藏著現代醫學難以企及的智慧。就像一位老匠人手中的工具,看似古樸,卻能精準解決最棘手的難題。
診室里,李俊才大夫正專注地為一位特殊患者看診。這位中年患者步履蹣跚,說話含糊不清,連最簡單的直線行走都難以完成。西醫診斷為"小腦萎縮",雖然營養神經藥物能暫時緩解癥狀,但伴隨的消化系統不適讓患者苦不堪言——惡心、食欲減退,生活質量每況愈下。
李大夫通過細致觀察,發現患者除了明顯的平衡障礙和言語不清外,還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典型表現。
舌診見舌淡苔薄,脈象沉細,這正是中醫所說的"髓海不足,腦失所養"之證。
在中醫理論中,《靈樞·海論》早有明示:"腦為髓之海",道出了小腦萎縮的病機關鍵。
針對這一證型,李大夫開出了一張融合古今智慧的處方:
龜板膠、鹿角膠為君,填補髓海
熟地黃、山茱萸為臣,補腎益精
遠志、石菖蒲為佐,開竅益智
牛膝、杜仲為使,強筋壯骨
甘草調和諸藥
這個看似傳統的組方,卻蘊含著精妙的治療邏輯:先以填精補髓治其本,再以開竅通絡治其標,標本兼治,循序漸進。
令人驚喜的是,經過系統治療,患者的癥狀得到顯著改善。
第一個療程后,頭暈減輕,站立較穩;繼續治療兩個療程,言語較前清晰,步態改善;最終,困擾多年的癥狀得到有效控制。
更難得的是,整個治療過程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真正實現了"既治病,又不傷身"的治療目標。
這個案例生動詮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與現代醫學的"對癥治療"不同,中醫著眼于整體調理,通過恢復人體內在平衡來消除疾病。就像培育一棵大樹,不是簡單地在枝葉上澆水,而是要從根系開始滋養。
對于深受小腦萎縮困擾的患者,中醫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李俊才大夫的臨床實踐表明,通過精準辨證和合理組方,即使是現代醫學認定的疑難病癥,也能在傳統醫學中找到解決方案。這不僅是醫術的傳承,更是一種健康理念的延續。
(本文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注:本文僅供參考,個體差異需具體辨證。如需診療,請咨詢專業中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