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水縣紅星村與沙窩村,兩座浸潤著校地情深的民生工程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成都理工大學駐村工作隊牽頭建設的“同心廊”與“理水堤”,既以“同心廊里話同心,理工黑水一家親”的寓意聯結校地情感,更以“理水”雙關之意(理工智慧+污水治理)破解民生難題,讓幫扶實效扎根黑水土地。
同心廊:200平方米的鄉村“熱鬧地”
紅星村第一書記駱小濟帶領駐村工作隊統籌建設的同心廣場,于2025年春在庫車組建起200平方米的特色空間。青瓦紅柱的同心廊下,長條木凳沿廊排列,民族團結主題文化墻繪就幸福圖景。“以前趕場回來只能蹲在墻根歇腳,現在廊下曬著太陽拉家常,雨天也淋不著。”村民陳東妹感慨,工作隊組織周邊群眾參與場地平整、墻體彩繪等基礎施工,讓大家在家門口實現勞務增收。如今這里成了村里的“熱鬧地”:清晨老人圍坐喝茶聊天,午后孩子在廊下寫作業,傍晚婦女歡樂地跳著鍋莊,村民自發成立管護小組,定期清掃廊頂落葉與廣場衛生,“自己修的地方,得像自家客廳一樣愛惜。”
理水堤:1250 米管網串起生態治理新實踐
“現在溝渠里沒臭味了,夏天敢開窗戶了!”沙窩村村民若次妹在新修的檢查井旁說。沙窩村第一書記楊武牽頭實施的“理水堤”項目,依托學校環境學科專家團隊專業設計,鋪設1250米排污管道、新建8座化糞池及25座檢查井,徹底解決23戶村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施工中推行“以工代賑”,組織村民參與管道搬運、基坑開挖等作業,既讓村民通過勞動增收,又在技術指導下掌握管道巡檢等基礎技能,實現“干活掙錢”與“學技賦能”雙贏。“跟著工作隊干了活,現在知道管道哪里容易堵、怎么疏通了。”如今,村民們自發組成巡護隊,曾經困擾大家的污水溝正逐步蛻變為整潔的生態通道。
從廊下議事到渠邊共治,成都理工大學駐村工作隊以雙項目構建“文化+生態”幫扶矩陣:同心廊讓群眾在參與建設中凝聚“校地一家親”的共識,理水堤用理工智慧為生態治理注入“建設—管護—受益”的長效機制。當“理工黑水一家親”的話語在廊間回響,當科學治污的實踐在渠邊延續,校地協同的幫扶實踐正化作振興動能,讓黑水鄉村的民生改善與生態顏值在鄉村振興征程中同頻提升。
黑水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