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診室里,常聽到家長憂心忡忡地問:“王主任,為什么感覺現在癲癇的孩子變多了?”
作為一名長期與孩子大腦健康打交道的醫生,我非常理解大家的關切。這個現象背后,并非單一的“洪水猛獸”,而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
1. 醫學的“眼睛”更明亮了:
過去,不少孩子的發作癥狀可能被誤認為“驚跳”、“發呆”或“走神”。如今,腦電圖技術更精密,頭顱影像學,如高分辨率MRI也更清晰。
那些曾經藏在暗處的、不典型的癲癇,如今被更準確地“捕捉”和診斷出來。
2. 環境中的“壓力”在增加:
我們生活的環境確實在變化。空氣污染物、環境中難以避免的各種化學物質接觸增多,以及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某些添加劑,這些都被研究提示可能是大腦發育的潛在干擾因素。
3. 生活節奏“催促”著大腦:
孩子們的生活也在悄然改變:學業負擔重、睡眠普遍不足、長時間接觸電子屏幕帶來的聲光刺激、甚至心理壓力增大……這些都可能成為點燃大腦“異常電流”的誘因。
大腦如同一張精密電路,過度疲勞和刺激,容易讓“信號”出差錯。
4. 生命的“奇跡”與“責任”:
現代醫學的進步讓更多早產兒、低體重兒得以健康存活,這些寶寶出生時大腦相對脆弱,日后出現癲癇等神經發育問題的風險會稍高一些。
同時,對遺傳因素的認識也在加深,基因檢測讓我們能更早識別一些與遺傳相關的癲癇綜合征。這是生命的禮物,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更細致的呵護。
王玉梅主任暖心寄語:
看到孩子半夜“抽風”或突然“愣神”,沒有父母能不揪心。但“增多”的背后,是醫學的進步和社會的關懷在照亮曾經被忽視的角落。
兒童癲癇的預后與干預時機密切相關,大部分患兒在規范治療下能有效控制發作,回歸正常生活和學習。讓我們用科學驅散恐懼,用理解和行動為孩子守護一片更安寧的“腦”天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