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縱隊司令盤點還在繼續中,今天插一個番外。本文不分上下篇,一口氣更完。
有道是樹挪死人挪活,我軍將領也有許多換了大軍區、換了領導的,有的是越挪越厲害,有的挪了也未必好。試作一粗略的列舉,不盡之理請朋友們多指教。
1.韓先楚
旋風司令在紅二十五軍時期地位不高,沒有顯示出軍事天才。抗戰中編入115師344旅688團,和黃大將風格不一致,兩人前者銳于作戰指揮和超越性判斷,后者重于沉穩、重大局,偏偏共同點是不善于和異見者協調配合,故而屢屢呲火。
韓上將到東北后得遇識人之領導,從縱隊副司令到正司令,用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從此一路扶搖,靠戰功立身,越打越有狀態。韓公可謂人挪活的絕佳代表。
2.小黃
都說晉察冀無猛將,其實只是缺人主持、總體指揮的不好。小黃紅軍時期就顯示出了作戰指揮的杰出才能,到晉察冀當三分區副司令,也是可用之才,但晉察冀總體的風格是發育,根據地越來越大,軍隊越來越多,但在打仗上沒什么進步。
神頭嶺那種仗,晉察冀也不是不能打,但最上面沒有劉帥徐帥這樣的絕世高手主持,下面空有陳賡式的猛將卻無從建功。
小黃從陜甘寧歸來,死活不肯再在晉察冀,就是這個道理,知道跟著聶總撈不到太好的仗打。
當然小黃的性格問題,也挑領導,只有碰上林總這種對味兒的才行。程子華也是一流高手,兩人就是吃不了一個鍋里的飯。
3.賀炳炎
獨臂將軍是不折不扣的猛將,能打能沖。不過紅二方面將領總體看起來,缺了點什么東西。或者是軍事謀略,或者是敏銳的戰場判斷力,又或是正規化建設。論草莽之氣、凝聚力、勇烈、剛毅、百折不撓,并不亞于其他兩個方面軍。
彭總的特點,論勇那是祖師爺級的。彭總又有宏大的格局,越是大場面越興奮,越興奮就越能往大了打。第五次戰役失利主要原因是雙方軍事實力的硬核差距,便在場面策劃上彭總不輸于李奇微。
彭總對賀炳炎、廖漢生、許光達幾位都有點化之功,尤其是對最猛最暴躁的賀上將。雖然拍了桌子對吵過,但吵歸吵,后來軍事理念基本統一了,都按彭總的來,沒錯。而且若無彭總的力保支持,不一定有后來的上將軍銜。
4.王新亭
早期太行太岳諸虎,王上將根本排不上號。若是一直跟著陳賡、陳錫聯、王近山這群高手一起打,一起挺進大別山,以王上將的能力特點,大概率混不到蘇振華、謝富治的水平,大概率是長年縱隊政委的資歷,與杜義德等人并駕齊驅。
萬幸中的萬幸,又回到老領導徐向前麾下。王上將幾乎算作是趕鴨子上架,硬把政工干部當軍事干部用,結果還打成了。運城和臨汾都是有名的難纏,8縱打出了特色。背后的學問,其實就是徐帥指揮調度的好,把本來七八分的將領硬是提檔到九分十分。這份過硬的軍功,把王新亭穩穩地推到大軍區級的領導位置上,上將可謂水到渠成。與之相似的還有劉忠。
5.陶勇、王必成
這二位論述多矣。粟大將以超世之姿,把兩位只會猛打猛沖的四方面軍低級戰將,調教成了謀略與勇氣俱備的杰出將領,成為華野的主力部隊,仗仗敢砸硬核桃,此功德堪稱再造。
6.楊得志
老楊哥如果一直留在晉冀魯豫,上限究竟在哪個位面,真的是不好說。論指揮作戰之精妙、狠辣、果決,似乎陳賡、陳錫聯、王近山,甚至楊勇,都有一些比楊得志厲害的地方。但綜合起來,這幾位難說能穩壓老楊哥,包括旅長。
神奇之處在于他從晉冀魯豫來到晉察冀,一換位置,優勢過于明顯。四大分區司令沒有一個能和老楊哥比上短論高低的,所以1947年春成立野戰軍,直接上位當了軍事上的大佬,羅瑞卿來和他打配合。
但究其本質,楊得志上將的功勞,似乎不是換領導帶來的,主要是周遭環境變化帶來的利好,雅一點說,叫比較優勢。通俗地講,就是同行襯托。所以把楊上將的例子稍微往后排了排。
7.宋時輪
思量再三,還是把宋上將作為一例。宋上將歸入華野之前,軍事生涯難稱如意。前有冀東失利,送掉十幾萬游擊隊。后有山野魯南蘇北連續失利。但是饒陳粟諸位沒有徹底放棄他,而是稍微降了格派去當縱隊司令。好歹把渤海部隊帶成以阻擊聞名的有特色的縱隊,算是給宋上將挽了尊、定了位,仍是一位能打仗的猛將。長津湖重大失利,如果大家看的史料多一些,就能給出一個更好的結論,責任不全在宋的頭上。
8.王誠漢
皮旅其實一直都郁郁不得志,在中原軍區周圍強敵環伺,打得比較窩囊。而且中原軍區軍事上沒有高明的指揮者,皮旅善于游擊善于靈活應變,但正規化作戰水平比較低。加入華中野戰軍之后,明顯跟不上粟司令的步調。王誠漢作為皮旅的團一級干部,難免也干得不是很順心。
1948年轉入徐向前兵團后,皮旅開始變得有起色,王誠漢早年就在四方面軍,重歸徐帥麾下,很適應徐帥的節奏,不用怎么直接調教——實際上兩人級差很大也沒有直接調教的機會,只靠正常的作戰任務就鍛煉出來了。88年王誠漢能授上將軍銜,一定程度上和晉南的經歷有關系。
當然也有一些人換了地方換了領導,反而干不好的。
1.程世才
作戰風格和林總差異較大。本質上是徐帥教授的那一套辦法,在別的根據地,尤其是四方面軍在川陜時較能適用。但脫離了具體的環境之后,就不一定能用。這不是說徐帥能力不行,他老人家在129師時照樣也有新的軍事理論,“人山”思想就很好。而且徐帥不管遇到什么軍事環境,什么作戰模式,都能迅速找出最好的解決辦法,天生專治疑難雜癥。不知當年徐帥去了朝鮮戰場,會是一番什么模樣。
要命之處在于,徐帥能適應,手下的將領們不一定能適應。許世友王建安在山東是一番模式,合并為華野后又是一種全新模式,這要感謝一將強行掰開嘴強行灌輸正規化、大兵團作戰的方法。
程世才過早脫離了徐帥的卵翼,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沒有進化出獨立成長的能力。大概林總也不耐煩從頭指導了,晾在一邊是戰爭孔急之下的最優解。避免大家撕破臉嘛。
2.王世泰
紅26軍出身的干部,有不少英才,也有一些普通平常之輩。這都可以理解,人群之中優秀者大概也是二八定律,優秀者少,平凡者眾。王司令轉到彭總帳下,是一個學習大兵團作戰的絕佳機會,奈何水平相差太遠。就如讓愛因斯坦教普通高中生學相對論,消化理解太難。
彭總打仗帶兵是粗礪有余溫暖不足的風格,西府隴東戰役之后全野戰軍開黨委擴大會,又是自我批評又是當場撤人的職,場面火爆到不得不請賀老總出馬幫忙緩和。第一次戰役38軍雖然沒打好,但把梁興初罵得確實也太狠了些。過后又不無過分地贈號萬歲軍。一般人在彭總手下架不住這種一會兒上天一會兒亂軍馬踏為泥的領導模式。好在王司令打完仗就轉地方了,一轉遮百丑,也算揭過去了。
畢竟那事太尷尬,縱隊司令差點把野戰軍司令員送給敵軍。同樣性質的事情,劉帥在大別山和胡璉部隊一頭撞上擦肩而過,論驚險程度也差點讓劉帥三魂出竅。不過那算陰差陽錯,而不是西野那種縱隊撤了兵而不報告,直接上演丟帥保車勁爆戲碼,別說彭總了,換誰誰不怒。
3.郭天民
郭司令要說在聶帥手下也是受重用的人,晉察冀四大分區司令。聶帥雖然在指揮作戰上不是絕世高手,但人家也能看得出誰是真高手誰是真廢物,一直把郭司令當作晉察冀軍事上的主要干將。
復員事件和張家口防守策略出了矛盾,并不是一兩個人對聶帥有意見,楊成武、李志民、鄭維山他們都有意見。但只有郭司令一人拍了桌子,讓聶帥難下臺。
以至于朱老總都沒辦法,勸不住。朱老總能留住鄭維山,截住曾思玉(4縱副司令、司令、64軍軍長),但不太好留郭天民,再留就太不給聶帥留臺階了。
但到晉冀魯豫之后,郭天民并沒有過得太好。當副參謀長,劉帥手下有一尊參謀長界的祖宗,除了劉亞樓能和李達一比高低,其他誰見了他都得敬禮喊老師好。去各縱,晉冀魯豫各縱隊司令,那是從抗戰時期就已經劃好的基本盤,把哪位縱隊司令撤了,都能直接得罪全縱的人。后來新建的縱隊,郭天民也沒有根基。
說到這里,必須得怒贊劉鄧首長的長遠政治眼光,尤其是政委。幾十年后,二野的新派干部為啥能齊刷刷授上將,那是人家早有一股凝聚力在。
若是當年忍一口氣,忍到1947年4月重設野戰軍,再忍到華北合并,三兵團司令員,白袍不一定爭得過郭鐵匠。
今天是番外篇,有感于各位開國將領命運之浮沉,理解得不一定準。萬希各位朋友多發表真知灼見,以俾后文剖析更加精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