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毛主席是我國偉大的領袖之一,他曾帶領著紅軍、革命志士等一起開辟了新中國,結束了中國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內陸地區的統一。
而一個領導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前行方針,毛澤東“退休”之后選擇了鄧小平作為接班人,而他開辟“一國兩制”方針,在內陸統一的情況下,迎回了香港、澳門和臺灣。
不得不說,這一決定讓中國實現了領土完整,讓曾經離開母親的疆域重回了祖國媽媽的懷抱,而鄧小平作為被毛主席親手提拔的接班人,他對毛主席又有著怎樣的評價呢?
首先當我們回看革命發展的歷史就不難發現,中國實現統一的這條路走得太過艱難,分裂的局面早已在清朝時期就已形成。
各種不平等的條約產生,讓中國在未來前行的道路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也正因如此,不少軍閥勢力開始混戰。
都希望在中國的遼闊疆域中分割到一席之地,從而能夠“占地為王”,直到民國的誕生,不少革命志士開始為了中國統一、山河完整而奮斗。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也引領了無數革命青年加入革命斗爭中,雖說在這個過程中,國共兩黨的內戰開始了,但隨著抗日戰爭的打響,國共雙方也選擇一致對敵。
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中國思想已經開始逐步統一,要在保證中國完整的情況下,才能確定黨派的引領,在兩黨的努力下,不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終于結束了抗日戰爭。
還祖國山河寧定,可就在此時,國民黨又再次開始“邀功”,妄想將所有的努力結果都歸攬于自己身上,奈何在此期間,他們早已失去民心。
而共產黨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不僅得到了民心,還逐漸壯大,他們懷揣著共同的信念戰勝了國民黨,使得蔣介石不得不敗退逃往臺灣地區。
毛主席的指導方針就是中國前行的力量和目標,因為有他的存在,我們才能享受到如今的太平盛世。
而在老話中也總有人提到,一個人并不是唯一的,也并不是非他不可的,這句話雖說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毛主席的身上卻并不適用。
因為對于中國來說,他就是唯一的,正因有他的出現,中國的歷史才能有天翻地覆的改變,這一點在中國任何民眾心中都是毋庸置疑的。
他擁有比常人更開拓的眼界,能夠制定出更加適合中國前行的方針和策略,而毛主席的偉大還遠不止于他帶領著眾多革命志士開辟了新中國。
在成為國家主席以后,毛主席沒有絲毫的懈怠,將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在中國經濟還未發展起來時,他就勇于提出加重工農業的生產。
用工業去帶動經濟,用農業去穩定中國百姓們的生活所需,從內到外的逐步解決中國落后的現狀,單從這一點看毛主席的思想境界就非常有遠觀性。
對于國家來說,他努力培養人才,重用人才,讓他們能夠將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而對于人民來說,主席每一次的親自視察都溫暖了民眾的心。
讓我們感受到主席是切實在為人民考慮,因為只有走到人民中去,才能了解到他們真正的需求,才能從根本去解決民生意愿等問題。
因此在毛主席眾多留存影像中也能看到他多次前往鄉下和農民們一起討論種植問題,甚至在烈日當頭時也要親自前往莊稼地去查看收成。
毛主席的一言一行都展現出了他對中國的價值和不可或缺的必要性,除此以外,一個好的領導者開辟了嶄新的中國,當他到暮年之時,心中所想也是一心為國、為民。
毛主席在晚年時期深感自己身體的不便,健康問題也持續下滑,就在這時他沒有再繼續提出自己的“宏大理想”,而是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中國再培養一位優秀的接班人。
這個人不僅要有優秀的品格,還要有一心為民的自主意識,在人選上毛主席也十分糾結,你知道他曾經培養過的接班人都有哪些嗎?
毛主席從1959年之后就開始竭力培養下一任國家領導者,而他考察的內容不僅是看此人有沒有遠見,還要看他在重大事情的處理問題上表現如何。
畢竟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主要分布就是黨內、政治、軍事和民生這四個方面,而作為領導者要有能夠從容應對的頭腦和公平公正的內心。
早期時候毛主席培養的兩位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鄧小平和劉少奇,毛主席讓他們開始主持中央的一線工作,而自己則是退居二線去觀察。
兩人在工作的分工上也有著不同,劉少奇主要負責黨內提出的一些關于國家重大問題的處理并提出解決的方案。
而鄧小平則是主持中央書記處的相關會議,對政界、軍界等日常的一些工作進行處理和提出相關的決策方針。
早期時候兩人在工作中的處理方式都是令毛主席非常滿意的,不過也就在此時出現了“重大變故”。
劉少奇和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建設等問題上和毛主席有了些許的偏差,雙方所希望采取的措施和應對策略和主席有著不同的看法。
本來此事本可以和平解決,三位領導者可以多加溝通,然而就在此時,一些人就有了“挑撥”的想法。
劉少奇不幸離世后,直至死后多年才在其夫人王光美的堅持下得以平反,相較于此鄧小平的遭遇雖然也十分艱難,被流放到了江西,但好在保住了性命。
昔日培養的兩位接班人都接連出事,毛主席的內心也十分焦慮和急躁,尤其是在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時,他就更加迫切的想要尋找到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在1973年,毛主席選定了38歲的王洪文擔任中央委員會的副主席,并且為了能夠培養他,一年之內,毛主席就先后16次讓他陪同自己去會見外賓和各國首腦。
這無疑也是讓王洪文能夠耳濡目染的觀察自己在外交問題上的處理模式,并且將他帶在身邊也能增加他在各國領導人面前的熟悉度,為日后他接替自己位置做打算。
單從這一點看就能看出,毛主席作為國家領導者他身上肩負的責任遠不止引領中國前行那么簡單,接班人的人選也要從長計議。
而他所想的便是如若有一天自己突然離世,選定的接班人能夠從容應對一切突發情況,并且在外交問題上也能處事不驚。
因為對于七八十年代的中國來說,外交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因素,然而眾所周知,王洪文最終并沒能成為毛主席的接班人,那么這其中又發生了怎樣的變故呢?
王洪文最初的確非常受毛主席的信任,也一度認可他接班人的身份,但卻遲遲沒有宣稱這一消息,隨著王洪文在政治層面上的加深,毛主席對他的期許也慢慢轉變成為了失望。
在眾多場合中,王洪文的表現都太過直白,不少人都認為未來的中國就是王洪文的中國,這一點就深深的“刺激”了毛主席。
尤其是在經過了這么多事情以后,對于主席來說,中國是全人民的,即便是國家領導者能做的也只是引領著民眾前行,絕不是武斷專行的去進行改革和占有。
加之在后來一位英國記者突然報道出了這樣一個話題,那就是“王洪文已經成為了毛主席的繼承人”。
這一點也加劇了主席改變態度的進程,因此在之后的時間里鄧小平又再次被毛主席考慮,希望他能夠成為下一任領導者。
而之所以如此選擇,毛主席早在1951年時就給出了答案,在一次他與民主人士的談話中提到了鄧小平,毛主席對他的評價非常高。
稱他是全面性的人才,無論政治還是軍事都是“一把好手”,不僅如此,毛澤東也看到了鄧小平盡管經歷了不平等的遭遇,但卻始終不忘初心。
由此也發現了他的公平公正,最終在中共八大會議上,就確定了鄧小平接班人的身份,讓他協助周總理開始直接參與到國務院的工作中,并且還能參與進中共最高的領導核心區域。
在1974年,毛主席最后一次離開北京,為期384天,也正是這段行程結束之后他最終敲定了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職位,取代了之前王洪文的地位,開始著手主持中央工作。
毛主席的高瞻遠矚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作為他的接班人,鄧小平也感受到了主席的力量和智謀,他對主席的評價也很高。
在鄧小平看來: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中國人民至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勝利!
這句話其實非常中肯,既是對毛主席的高度贊揚,也是對中國現狀的一個說明,他沒有夸大其詞的吹捧毛主席的豐功偉績,而是用了實質性的時間概念來表述毛主席的偉大與智慧。
而在中國人民看來,毛主席也的確如同鄧小平所說的那般,他就是中國在黑暗中前行的燈塔,因為他的照耀和引領,我們才能在黑暗中找尋到正確的前行方向。
才能從曾經的落后國家變成現如今的亞洲強國,毛主席讓我們看到了偉人的無私,奉獻自身力量與心血后,也要在最后時刻為中國推舉一個更全面、更公正的接班人,繼續完成中國發展的使命。
參考資料:
解放軍報——常言還需辯證看 2019-11-01
中國經濟網——1975年毛澤東選擇鄧小平接班的來龍去脈2007年09月07日
周恩來紀念網——毛澤東、鄧小平和周恩來為何沒有授元帥軍銜 2021年01月2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