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月份的凌晨1點東京街頭出現了一幕奇景,上千人拿著小板凳,裹著毛毯,在超市門口瑟瑟發抖。
他們在等什么?不是iPhone新品,不是限量球鞋,而是——大米,沒錯就是我們天天吃的大米。
當大米價格暴漲90%,當民眾連夜搶購卻一米難求,這場突如其來的“米荒”背后,你是否會覺得這個世界有些魔幻?
更魔幻的是,這場“米荒”背后的真相。
日本人的米價焦慮癥
日本人最近為了買米,真的是拼了。
5公斤裝的大米,去年還是2000多日元,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已經飆到4000多日元,漲幅超過90%。
這個數字看著就讓人心慌,更夸張的是,即便價格這么高,很多地方還是買不到米。
6月初。有些地方凌晨1點,超市門口就排起了長龍,等到早上8點開門,隊伍已經有1200多人。
這些人排了七八個小時的隊,就為了搶購政府投放的儲備米。
這批米產自2022年,按日本媒體的說法,算是“老陳米”了,每袋5公斤,售價2150日元,大概是市價的一半。
即便是陳米,即便要排隊到腿軟,大家還是趨之若鶩。
一家米店準備了1000袋儲備米,結果開門不到一小時就被搶購一空,有顧客說他早上5點就來排隊了,前面已經有幾百人。
說實話看到這些畫面,真的很難相信這是發生在2025年的日本。
一個發達國家的民眾,為了買袋米要通宵排隊,這事兒怎么想都覺得魔幻。
更魔幻的還在后面,5月份的時候,有媒體爆料有日本游客去韓國旅游或轉機時,會特意買幾袋大米背回來。
釜山等地的超市因為日本游客買米,韓國某超市德爾大米銷售額同比上升了4%。
想想看出國旅游不買化妝品不買包,卻背著幾十斤大米回家,這畫面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這場米荒還催生了一些奇怪的現象,有超市為了掩蓋漲價,悄悄把5公斤裝的大米改成4公斤裝,價格看起來沒怎么漲,分量卻縮水了20%。
消費者發現后在社交媒體上吐槽,說這是“縮水式漲價”,比直接漲價更讓人生氣。
看著這些亂象,不禁讓人想問,日本到底怎么了?一個號稱農業技術發達的國家,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當深扒之后會發現,日本米慌背后的真相很殘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日本農業政策的歷史包袱
日本的米荒,其實是一場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慢性病”。
1970年日本政府開始實施減反政策,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拗口,說白了就是政府出錢讓農民少種地。
當時的邏輯是,米吃不完,價格太低,農民沒積極性,那就人為減少種植面積,讓供需“剛好”平衡,米價自然就上去了。
這個政策一實施就是48年,每年政府會給出一個減產目標,通常是10萬噸左右。
農民如果不種水稻,改種其他作物,政府會給補貼,聽起來是不是挺美好?農民有錢拿,米價有保障,皆大歡喜。
問題是這種“剛好”的平衡太脆弱了,天氣稍微異常一點,或者需求稍微增加一點,供應鏈就崩了。
2023年夏天高溫,水稻減產,加上疫情后餐飲業恢復,需求增加,還有就是日本的地震預警,也引發了大范圍的囤行為,兩頭一擠米價就開始瘋漲。
2018年日本政府宣布廢除減反政策,很多人以為這下好了,可以放開種了。
政府不再強制減產,但通過各種補貼繼續引導農民改種飼料米或其他作物,說是市場化,其實還是政府在背后操控。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不多進口點?答案很簡單,保護國內農業。
但這種保護已經變味了,受益的不是普通農民,而是中間商和農協,農協在日本農業體系中的地位,相當于“太上皇”和日本自民黨的關系密切。
今年政府投放儲備米時,農協在競標中收購了超過90%的份額,然后這些米并沒有流入市場,而是被囤積起來。
日本缺米的危機還沒完全解決,特朗普又來添亂。
7月1號特朗普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對日本談判前景,在他看來,日本這個貿易伙伴已經被美國的寬容政策“慣壞了”,過去三四十年一直在占美國的便宜。
最讓他感到荒謬的是大米問題,他在前一天的社交媒體上還滿懷信心,認為解決日本米荒只需要“一封信”那么簡單。
畢竟美國有充足的大米儲備,而日本正在經歷嚴重短缺,但即便如此也不愿意買美國的大米,那么也不會原因買美國的汽車。
這種僵局讓特朗普的耐心消耗殆盡,他開始揮舞關稅大棒,如果沒有達成貿易協議,威脅要征收高達30%甚至35%的懲罰性關稅。
7月9日是談判的截止期限,美國那邊的要求很明確,要么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要么汽車等工業品吃高額關稅。
對日本來說這是個要命的選擇題,汽車是日本的經濟命脈,豐田、本田這些企業要是被征重稅,整個經濟都得抖三抖。
可大米又是政治禁區,一碰就炸,為什么說大米是禁區?因為7月20日日本要舉行參議院選舉。
自民黨的基本盤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如果在大米問題上讓步,這些票可能就飛了。
關于進口外國大米,日本媒體4月份的時候就透露了風聲,為了在對美談判中換取籌碼,準備大幅放開大米進口限制。
但消息像野火般在農業界蔓延,引發軒然大波,農民們深知,一旦美國廉價大米涌入,他們世代守護的稻田將面臨滅頂之災。
于是五月的東京,首相官邸前聚集了憤怒的農民,他們高舉標語,抗議聲浪此起彼伏。
所以說日本政府現在是左右為難,對內要安撫農民和農協,保住選票,對外要應對美國壓力,保住汽車產業,兩頭都是硬骨頭。
更要命的是,儲備米已經快見底了,現在只剩下約10萬噸,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可能真的會出現無米可賣的局面。
但采取什么措施呢?繼續投放儲備米?那儲備就更少了,放開進口?農協第一個不答應,可以說日本的“米慌”并不好解決
來源:界面新聞2025-07-02——日本關鍵參議院選舉前,大米成與美國貿易談判“死結”
人民日報2025-02-27——大米價格暴漲90%,日本人怒了
21世紀經濟報道2025-06-10——上千人徹夜排隊,有人凌晨1點蹲守!日本傳統米店驚現倒閉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