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補貼8萬(元)到手”“專業團隊指導”“一站式領取”……一段時間以來,部分中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大量代辦廣告,宣稱可以幫助申領大學生創業補貼。然而,在中介的操作之下,一些人非但沒領到補貼,反而陷入糾紛之中。
輕信“錢從天降”被“收割”
大學畢業沒多久的小孫在瀏覽社交平臺時被一則廣告吸引,廣告稱可以幫助申領數十萬元的大學生創業補貼,并表示“這類補貼相當于‘錢從天降’,很多人不了解,錯失了領取機會”。
小孫聯系上發帖人,對方自稱是代辦中介,可以從零開始全流程操作,“你的情況大概率能領到10萬元,我們的通過率接近100%”。聽了中介的說辭,小孫支付3萬余元委托代辦,但所謂的補貼遲遲沒有消息,中介則以各種理由搪塞,并拒絕退款。
小孫的遭遇并非個例,僅他知道的和同一家中介有糾紛的就有30余人。據了解,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多地出現大學畢業生因申領創業補貼與代辦中介產生消費糾紛情況,糾紛金額從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記者搜索發現,社交平臺上,“大學生創業補貼”相關帖子數量不少,有些單條瀏覽量過萬,多數是代辦中介發布的廣告。這些廣告在標題上將大學生創業補貼與“白嫖”“大便宜”“待薅羊毛”等噱頭綁定,有些文內附有到賬截圖,很多人在評論區留言詢問。
一名求職領域的自媒體博主透露,中介會引導留言者私聊,讓其相信創業補貼金額雖多,但申請流程復雜繁瑣,甚至只有通過中介才能成功申領,“其實部分中介的到賬截圖是P過(指已被制圖軟件處理過)的假圖”。
據了解,為支持大學生創業,多地出臺系列舉措,包括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提供不同類型、從幾千元至幾十萬元不等的補貼。在申報時,個別地區要求自主申報,禁止中介機構虛假包裝和代報行為。
“如果是真實創業,按照各項要求準備好相關材料,補貼申請并不難。”有自主申領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告訴記者,各個環節比較清晰順暢,并不像中介渲染得那么復雜。
揭背后“套路”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中介打著代辦“大學生創業補貼”的旗號,利用信息差牟利,存在涉嫌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行為。
比如,多家中介聲稱有官方“背景”,團隊成員“權威”。
創業者小鄒向記者展示了其與中介的聊天記錄,中介反復強調“是人社局指定的合作單位,專門輔導大學生創業,做政策補貼申報”。然而,記者向相關部門求證,得到的回復是并未指定任何合作機構。
在“導師做過評委”“輔導過的申請者成功率90%以上”等話術誘導下,創業者小張花數千元購買了“路演PPT制作”“路演培訓模擬”相關課程。“實際上課發現,導師并不了解今年的形勢政策,有些問題答不上來或是不合邏輯,所謂的‘路演培訓模擬’則是導師照著PPT念了一遍。”小張吐槽說。
多名創業者反映,在申請過程中,中介多次以“有助于提高通過率”等為由,誘導參加不同名目的輔導培訓,收費不菲。
記者從一名創業者那里拿到的一張收費清單顯示,政策宣講、商業計劃書撰寫等十幾個項目費用從500元到兩三萬元不等。“前期我們支付基礎輔導費的時候,中介從未提供過這張清單。等后期我們拿到補貼時,中介突然拿出這么一份清單,聲稱我們已享受過全部服務,必須照表付費。”該創業者說。
“還有的中介會在場地上‘做文章’,抽成場地補貼,并充當‘二房東’,租給創業者的辦公地點不僅實際面積縮水,且租金遠高于市場價格。”知情人士張源說。
記者注意到,部分中介還暗示可以通過弄虛作假、偽造材料等申報補貼。
記者以大學生身份與一家中介機構聯系時,中介聲稱:“抓緊注冊一家公司,后面的交給我們處理,之前就這么辦過。”有中介工作人員透露,經手的大學生創業項目,不乏空殼公司。
強化協同治理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地區的人社部門對中介機構代報創業補貼等行為進行了風險提醒。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金忠明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關系千家萬戶。一些不法中介利用大學生等群體不熟悉政策、創業經驗不足等信息差牟利,應高度重視、及時整治,保護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沃土。
前不久,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維護廣告市場秩序 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的通知》,聚焦重點民生領域和互聯網新興媒介,圍繞“進一步規范互聯網廣告活動”等方面開展廣告市場秩序整治。
受訪人士認為,社交平臺上廣告內容、形式多變,對一些賬號發布的補貼政策等相關服務性內容,平臺要更加嚴格審核。應運用大數據監測、AI識別等技術手段,及時發現并處置存在誤導性、虛假宣傳等賬號、信息。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執法,完善協同治理長效機制,聯合平臺建立廣告信用檔案,對存在違法廣告行為的中介嚴格處罰,列入行業“黑名單”并定期公示,進一步暢通投訴舉報機制。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人社、教育等部門多措并舉,加大創業支持政策宣傳力度,廣泛提高政策知曉度;包括推動就業指導、創業服務進校園,多渠道開展青年就業創業政策服務宣傳,通過12333服務熱線接受青年就業創業咨詢并及時受理、查處侵權線索等。部分地區探索簡化申領程序,通過“免申即享”“直補快辦”,讓符合條件的創業主體直接獲得相應支持。
多位專家建議,各部門聚焦青年創業創新過程中的需求痛點,有針對性地加強政策解讀、培訓指導,努力為廣大青年創業鋪路搭橋。
“創業者也應樹立正確觀念,主動了解政策內容,通過正規渠道申領補貼,提高警惕,不抱有僥幸心理,不弄虛作假,避免上當受騙。”金忠明說。(記者王默玲、程思琪、李峰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