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便利店里,78歲的山田次郎弓著腰整理貨架,襯衫領口磨得發白,胸前的工牌卻一絲不茍。房貸要還到85歲,養老金不夠付藥費,他苦笑著對記者說:“年輕人嫌工資低,只有我們愿意干。”
這樣的一幕,正在日本街頭巷尾不斷上演。2023年,日本65歲以上仍在工作的老年人達到創紀錄的914萬人,每4位老人中就有1人仍在工作。他們出現在便利店的收銀臺后、深夜的出租車里,甚至建筑工地的鋼筋水泥之間。
被房貸追趕的“終身打工人”
日本總務省最新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達29.3%,創1950年有記錄以來最高,位居全球第一。當中國大媽在海南跳廣場舞時,日本老人在便利店擦柜臺的手正微微發抖。
表面看是“享福”與“討生活”的差距,背后卻是殘酷的經濟現實:日本退休夫婦每月領取的養老金平均為21萬日元(約1萬元人民幣),但月均開支卻高達25萬日元。一碗普通拉面就要1000日元(50元人民幣),在東京住一晚10平米的酒店房間需要1000元人民幣。
更令人心酸的是,日本房貸可延長至85歲,許多人像山田一樣,退休金還沒焐熱就得填進房貸窟窿。75歲的退休教師每月退休金一大半都要還房貸,為了維持生計,只能去補習班教英語。
不只是為了錢
71歲的芝壽和在福岡縣一家沙發制造公司工作,這家公司58名員工中近30%年齡在65歲以上。“干了一天活,晚上的飯菜和酒才更香。”退休后只在家待了幾個月,他便感到無聊,決定重新找工作。
日本內閣府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65歲及以上獨居老人已達672萬人,占所有家庭的13.2%,預計到2050年將增至1084萬人。
一位80歲獨居老人的遭遇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他每天自己買菜、做飯、看病,摔倒在家三天才被鄰居發現。康復后他說:“與其一個人在家等死,不如出去工作,至少還能和人說說話。”
社會的無形枷鎖
在日本,“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觀念深入骨髓。老人一旦停止工作,就會被貼上“沒用的人”“社會負擔”的標簽。
一位68歲的公務員退休后想享受生活,結果被老同事指指點點:“這么年輕就退休,太沒有責任感了!”他的孫子甚至在學校被同學嘲笑:“你爺爺不工作,是個懶漢!”無奈之下,他只能去當出租車司機。
更殘酷的是,有些企業專門利用老人的這種心理,推出“銀發崗位”。這些工作看似“人性化”,實則是收割廉價勞動力。某便利店推出“老年兼職”,時薪比正常員工低30%,工作時間卻長達8小時;建筑工地招70歲以上老人當雜工,干的都是搬磚、扛水泥的重活。
中日老人的兩樣晚年
與中國老人跳廣場舞、帶孫子的退休生活相比,日本老人的處境顯得格外艱難。2023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約3800元,北京等城市可達5000-6000元。醫保報銷比例60%-90%,社區食堂、老年大學遍地開花。
更重要的是家庭支持——約65%的學齡前兒童由祖父母接送,北京小學門口甚至出現“奶奶比孩子多”的景象。《民法典》明確規定子女贍養義務,形成“勞務換親情”的代際互助。
政府的應對與未來的挑戰
面對危機,日本政府推出新政鼓勵老人70歲后才開始領養老金,因為領得越晚金額越高。還提出建設“不老社會”,各地就業指導中心專門為老人設服務窗口。
但真正的出路在哪里?東京大學教授山本太郎點破關鍵:“真正的養老革命,不是讓老人工作更久,而是讓工作適配老人。”當長壽時代來臨,如何讓老人不再為生存掙扎,真正活出尊嚴?
那些在日本地鐵里擠早高峰的白發老人,佝僂的背影里藏著的,不只是個人的無奈,更是一個國家養老危機的縮影。而我們今天對待老人的態度,就是明天社會對待我們的模樣。
畢竟體面地老去,才是丈量一個文明高度的標尺。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