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潘玉良去世,被安葬在法國巴黎蒙巴納斯墓園,與她“相伴晚年”的不是她心愛的丈夫潘贊化,而是在她生前,給過她20美金的中餐館華人老板。
有時候潘玉良也很想問王守義為什么要對她這么好,她沒有漂亮的容貌,窈窕的身材,到底有什么值得讓他這樣對待?
王守義對她的好不亞于潘贊化,一個是救她出“牢籠”的人,一個是無條件幫助她生活的人,潘玉良這一生經歷的坎坷全部變作籌碼換來了這兩個人的出現。
潘玉良出身不好,父母去世的早,她被迫去親戚家中生活,可那個時候有很多人養活自己都困難,更不用說多養活一張嘴了,親戚不想留下這個“累贅”,于是把她賣進了青樓。
后來潘玉良遇到了一生的恩人潘贊化,他不圖美貌,不圖錢財,只是看中潘玉良的骨氣和決心,于是就為她贖了身。
潘玉良重獲自由后也沒有按照尋常的人生軌跡生活,她借助現在的機會學習了很多才藝,其中繪畫是她的拿手絕活。
她和潘贊化之間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他們兩個的感情更像是在天地間遇見了一個心意相通的人,好像除了對方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人能有這個感覺。
潘玉良很感謝潘贊化對自己的幫助,但她并不想一輩子被人稱為潘太太,她想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
于是潘玉良決定去巴黎生活,即便那是一個未知的地方,她也想嘗試一下,哪怕粉身碎骨她也不怕。
潘贊化把她送到港口,他們都是成年人也沒必要哭的死去活來,分開時的心情和在一起時沒有多少變化,可能會多一絲不舍的情緒在里邊吧。
潘玉良一個人拎著皮箱登上了出國的輪船,她站在輪船欄桿邊上向潘贊化揮手告別,他們兩個的故事也許就到這里結束了。
潘玉良只身一人來到了國外,這里的風土習俗和國內的大不相同,她只能磕磕絆絆的住了下來,至于以后的生活還需要她從頭探索。
國外也沒有潘玉良想的那么可怕,這里還有中國人開的飯店,而且老板也是一個很好的人,潘玉良第一天去飯店吃飯就遇到了那個好心的老板。
老板聽說她也是中國人,于是便送給她好幾個小菜,甚至還坐下來陪她一起吃飯,這些年的歷練已經讓潘玉良走到了處變不驚的地步,面對陌生人她也能侃侃而談。
潘玉良和老板聊的很開心,他們兩個也互相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原來老板的名字叫王守義,他的名字和人一樣很有義氣。
自從兩個人第一天見面之后,王守義就對潘玉良贊嘆有加,他覺得潘玉良是個奇女子,她能自己出國生活,也能在這里打拼事業,她是個很有魅力的人。
王守義在國外打拼了很多年,他是做生意了,社會上各種人情冷暖和爾虞我詐他都見過,但就是沒見過這種純粹的人。
她帶著一腔熱血來到國外,租個房子在里邊研究畫畫,好像除了畫畫之外,天地間再也沒有能讓她分心的東西。
王守義也曾問過她成婚了沒有,問這句話的時候他眼中是充滿了期待的,但潘玉良聽到這句話后卻突然笑了。
那個笑是甜蜜的笑,是幸福的笑,她從皮箱中拿出一張照片,鄭重其事的向王守義介紹道:“這是我的丈夫。”
介紹潘贊化身份的時候潘玉良的臉上帶著溫柔的笑容,好像他們兩個從來都沒有分開過一樣,王守義聽到了他們兩個的故事,也由衷的贊嘆他們兩個的感情。
王守義很喜歡和她在一起聊天,就像是在世上游走了大半輩子突然找到安定之處的那種感覺,所以王守義便經常去她的小房子中看她。
王守義總是會給她帶一些生活用品,而潘玉良也沒有拒絕過他的好意,兩個人的關系處于友情之上,用戀人來形容的話又詆毀了這份感情,那句話怎么說的來著,靈魂共鳴。
潘玉良在國外的生活一直都有王守義照顧,她去世之后王守義還用了很大的代價把她的畫運回國內,或許這才是友情真正的樣子吧。
信息來源:潘玉良:從妓妾到一代畫魂——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