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望是隋唐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七大世家大族統(tǒng)稱,包括五個姓氏(李、崔、盧、鄭、王)下的七個郡望分支。
其形成源于漢魏以來的門閥制度,至唐代成為社會地位超越皇族的貴族集團。
一、五姓七望的組成
“五姓”指李、崔、盧、鄭、王五大姓氏,“七望”則對應七個郡望(地域性豪門):
1、李氏:分隴西李氏(今甘肅隴西)、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
2、崔氏:分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
3、盧氏:范陽盧氏(今河北涿州)
4、鄭氏:滎陽鄭氏(今河南滎陽)
5、王氏:太原王氏(今山西太原)
五姓七望家族簡表
二、歷史背景與發(fā)展脈絡
1、起源與形成(漢魏-南北朝)
這些家族多源于周代諸侯后裔(如崔氏為姜子牙后代,鄭氏為鄭國公族)。
東漢至魏晉時期,通過儒學傳承和壟斷官僚體系(如九品中正制)積累政治資本。例如:
范陽盧氏始祖盧植為東漢大儒,后代累世高官。
北魏孝文帝定“四姓高門”(崔、盧、鄭、王),確立其社會頂級地位。
2、鼎盛時期(隋唐)
政治壟斷:唐代崔氏出29位宰相,滎陽鄭氏出11位,隴西李氏出10位,形成“朝堂半出五姓”的局面。
社會威望:民間諺語“娶妻當娶五姓女”反映其地位高于皇室。唐宰相薛元超曾嘆:“此生所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封閉通婚:為保持血統(tǒng)“純凈”,僅在七族內(nèi)部聯(lián)姻,甚至抗拒與皇室結(jié)親。
三、各大家族的詳情與特點
1、李氏
隴西李氏:奉老子李耳為遠祖,秦將李信、漢將李廣屬此支。李唐皇室自稱出于此,但被質(zhì)疑攀附。
趙郡李氏:戰(zhàn)國名將李牧后裔,唐代“李黨”領袖李德裕為代表,以經(jīng)學傳家。
2、崔氏
博陵崔氏:北魏時門第低于清河崔氏,但唐代成“士族之冠”,唐初《氏族志》列其為第一等。
清河崔氏:北魏時位列“四姓”之首,唐代衍生10房分支,科舉進士輩出。
3、范陽盧氏
以儒學立族,盧植奠定基業(yè)。北朝時與皇室通婚頻繁,但唐代拒絕與李唐聯(lián)姻,保持獨立性。
4、滎陽鄭氏
源出周代鄭國,東漢末發(fā)展為高門。唐末因黃巢起義遭受重創(chuàng),逐漸衰落。
5、太原王氏
東漢王允誅董卓后家族顯赫,唐代孕育王勃、王維等文豪。“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說始于北魏。
四、與皇權的博弈與衰落
1、皇室的打壓
唐太宗命修《氏族志》,試圖將皇族列為第一等,但初稿仍將博陵崔氏排首位,引發(fā)震怒。
唐高宗禁令七族內(nèi)部通婚,卻反使其聲望更高,禁令形同虛設。
2、科舉制的沖擊
武則天推廣科舉,寒門子弟入仕,削弱士族對官場的壟斷。
但五姓憑借教育優(yōu)勢仍主導科考,中晚唐宰相多出其門。
3、徹底覆滅(唐末)
黃巢起義橫掃中原,“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士族遭物理清洗。
朱溫誅殺最后一位五姓宰相崔胤(清河崔氏),標志士族時代終結(jié)。
五、歷史意義
五姓七望代表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世襲貴族體系,其興衰映射門閥政治與皇權集權的沖突。
他們雖壟斷資源,但也傳承學術(如盧氏儒學、王氏文學),影響唐宋文化演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