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2025年腫瘤規范化診療能力提升巡講“五五行動”系列交流會在重慶市召開。本次會議匯聚了全國消化道腫瘤領域的權威專家,圍繞腫瘤規范化診療、雙免治療前沿進展及臨床實戰案例展開深度研討,為推動腫瘤診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大會主席、福建省腫瘤醫院腹部內科主任醫師林榕波分享了消化道腫瘤治療的國際視野。他表示,消化道腫瘤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免疫治療已從單免時代進入雙免時代,艾托組合通過組合抗體技術平臺(MabPair)實現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和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CTLA-4)雙靶協同,在臨床中展現出“增效減毒”的優勢。他以一例錯配修復蛋白缺失(dMMR)患者從使用O+Y方案轉換為艾托組合后腫瘤完全消退的案例,佐證了雙免治療的價值。
大會主席、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張濤指出,消化道腫瘤尤其是結直腸癌發病率呈增長趨勢,規范化診療需從早篩早診、臨床規范等多維度推進。他呼吁全國專家攜手,通過學術交流提升各層級醫院的診療能力。
學術研討:雙免治療3.0時代的突破與挑戰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胃腸肛腸外科蔡洪科以《未來已來,迎接雙免治療3.0時代》為題,系統梳理了免疫治療的發展脈絡。他指出,傳統雙免1.0版本(如O+Y組合)因毒性大限制臨床應用,2.0版本(如AK-104)雖優化機制但仍存在安全隱患。而艾托組合作為3.0版本的代表,通過IgG4和IgG1骨架的差異化設計,實現PD-1半衰期三周、CTLA-4半衰期一周的精準調控,三級以上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僅為8.1%,顯著低于同類藥物。
在臨床研究數據方面,艾托組合在宮頸癌二線治療中無進展生存期(PFS)達5.4個月,非小細胞肺癌耐藥患者中PFS長達8.5個月,肝癌一線聯合貝伐珠單抗的客觀緩解率(ORR)達38.3%,結直腸癌微衛星穩定(MSS)型患者中聯合化療的ORR達70.6%,展現出多瘤種布局的潛力。蔡洪科特別提到,艾托組合在腸癌轉化治療中成功使2名腫瘤不可切除患者實現腫瘤完全切除,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在嘉賓討論環節,山西省腫瘤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程文華、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王慶華、陜西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張茜圍繞雙免治療的核心問題展開探討。程文華指出,傳統雙免方案的毒性疊加問題在艾托組合中得到改善,但仍需關注長期安全性;王慶華分析,艾托組合的可結晶片段(Fc段)改構使其三級毒性與單免相當,價格親民,更易被患者接受;張茜則關注到艾托組合在MSS型結直腸癌中的臨床試驗進展,期待其為“冷腫瘤”患者帶來獲益。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李世棟以《破局結直腸癌免疫治療:雙免的核心價值》為題,深入分析了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困境與突破。他指出,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腫瘤(MSI-H)/dMMR患者僅占結直腸癌的5%,而MSS/錯配修復功能完整(pMMR)患者占比達95%,后者對單免治療響應率極低。雙免治療通過PD-1與CTLA-4的協同作用,使MSI-H患者的12個月PFS率達79%,顯著優于化療。
針對MSS型患者,李世棟介紹,艾托組合在二期臨床中聯合化療與貝伐珠單抗,使MSS/pMMR患者的ORR達70.6%,PFS達17.3個月,為“冷腫瘤”轉化提供了證據。他強調,雙免3.0時代的核心在于通過分子設計優化,在保證療效的同時降低毒性,使雙免治療從“理論可能”走向“臨床可行”。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付榆、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副主任醫師戴維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核醫學副主任醫師練延幫、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腫瘤科李曉英圍繞免疫治療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展開討論。付榆分享了臨床中MSI-H患者單免治療的案例,強調精準分型的重要性;戴維萍指出,新輔助免疫治療在直腸癌保肛中的潛力,以及聯合放療、靶向藥物的優化策略;練延幫呼吁通過基因檢測篩選獲益人群,并結合局部治療(如放療)激活免疫微環境;李曉英則關注到艾托組合在醫保政策下的可及性問題,建議通過真實世界數據積累推動臨床應用。
實證研討:臨床病例實戰與多學科診療思辨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閆孟華分享了一例39歲晚期結直腸癌女性患者的轉化治療案例。該患者初診時存在直乙交界腫瘤伴肝轉移、腹膜后淋巴結轉移,一線三藥化療因毒性大調整為伊立替康脂質體聯合艾托組合及貝伐珠單抗,治療三周期后肝轉移灶縮小至0.4厘米,腹膜后淋巴結顯著退縮,梗阻癥狀完全緩解。閆孟華強調,對于拒絕造口的年輕患者,精準的藥物選擇與毒性管理是轉化成功的關鍵。
福建省腫瘤醫院腹部內科主治醫師葉映泉帶來一例晚期小腸癌病例,患者經一線紫杉醇+卡鉑、二線伊立替康+西妥昔治療失敗后,采用伊立替康+貝伐珠單抗+艾托組合三線治療,12周期后肝臟及肺部轉移灶明顯縮小,腫瘤標志物顯著下降。葉映泉指出,對于疑難病例,多學科診療與創新聯合方案可為患者帶來生存希望。
在病例討論環節,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李小兵、陜西省商洛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賈利麗、河南省安陽市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溫艷艷、遼寧省腫瘤醫院消化內一科副主任醫師楊露、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馬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李甲初、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劉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蔣海萍等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見解。李小兵建議,對于達到臨床完全緩解(CCR)的患者,可延遲手術以評估病理完全緩解(PCR);賈利麗關注肝轉移灶消失后的手術策略,提出射頻消融與靶向維持治療的可能性;溫艷艷強調,免疫聯合化療的方案需根據患者耐受性動態調整,如案例中伊立替康脂質體的應用可降低毒性;楊露則建議,對于腹膜轉移患者,可聯合腹腔熱灌注治療以鞏固療效。
總結與展望:規范化與創新雙輪驅動
林榕波在會議總結中強調,免疫治療時代要求臨床醫生兼具規范化診療思維與創新探索精神。他以團隊多年來在三藥化療毒性管理中的經驗為例,指出精準的劑量調整、快速康復理念的應用,可使高強度治療方案安全落地。對于艾托組合等創新藥物,需通過多中心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療效,如正在設計的“右半結腸癌野生型患者三藥+貝伐+艾托”與“兩藥+西妥昔+艾托”的對比研究,將為臨床決策提供更堅實的證據。
張濤表示,在分級診療背景下,基層醫院需夯實規范化診療基礎,而三級醫院應承擔創新突破的責任。針對MSI-H/dMMR患者免疫治療的療程問題,達到CCR的患者或可縮短治療周期至1年,但仍需前瞻性研究驗證。
會上,健康報社組建的“腫瘤規范化診療巡講‘五五行動’專家委員會”舉行授聘儀式,張濤、蔡洪科等6位專家加入專委會,將在政策解讀、學術指導、科普傳播等方面發揮專業優勢,推動腫瘤防治工作的標準化與創新化發展。
此次重慶站會議通過政策解讀、學術分享、病例實戰等多元形式,展現了腫瘤規范化診療的最新進展與雙免治療的創新潛力。隨著“五五行動”在全國的持續推進,預計將有更多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被推廣,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貢獻力量。
文:王倩
編輯:張曌
審核:王小雪 肖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