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底,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官網發布了最新的第4版《癌癥地圖》(The Cancer Atlas, 4th edition),包括多項全球癌癥數據,關注癌癥動態的伙伴們,不要錯過這個報告。
報告全文鏈接:https://canceratlas.cancer.org/
01
/癌癥負擔
2022年,估計全球新發癌癥病例(不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為1870萬,癌癥死亡人數為970萬。半數新發病例(52%)和死亡病例(56%)集中在亞洲。
當前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每10例過早死亡中(30-69歲),心血管疾病占4例,癌癥占3例。這兩種疾病已成為所有國家的主要死因;在多數國家,由于防治措施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效果更為顯著,癌癥將最終會超越心血管疾病成為該年齡段的首要死因。本世紀內,癌癥預計將取代心臟病成為世界各國過早死亡的首要原因。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癥(占病例總數的13%),其次是女性乳腺癌(12%)、結直腸癌(10%)、前列腺癌(8%)和胃癌(5%)。肺癌同時也是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占癌癥死亡總數的19%),其次是結直腸癌(9%)、肝癌(8%)、女性乳腺癌(7%)和胃癌(7%)。
全球每8例癌癥患者中就有1例是肺癌,每5例癌癥死亡病例中有1例是由肺癌所致。
在女性群體中,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癥類型,也是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在男性群體中,肺癌則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
根據人口老齡化和增長趨勢預測,若發病率和死亡率保持不變,到2050年,全球癌癥負擔將增至3300萬新發病例和1800萬死亡病例。
南亞、東亞和東南亞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這些地區每年新增癌癥病例占全球總數的49%(920萬例),癌癥死亡病例占53%(510萬例)。中國和印度兩國合計占該地區癌癥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三分之二。
在此地區,肺癌(新發病例1,496,400例)、結直腸癌(915,800例)和女性乳腺癌(910,200例)是最常見的三大癌癥。肺癌也是首要的癌癥死因(死亡病例1,079,100例),其次是肝癌(516,700例)和胃癌(437,900例)。
02
/危險因素
吸煙
全球約半數癌癥死亡可歸因于潛在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吸煙是全球癌癥發病和死亡的首要可預防因素。煙草制品可引發至少17種癌癥,每年200萬癌癥死亡可歸因于吸煙。
感染
病原體可引發多種癌癥類型。全球約12%的新發癌癥病例與感染相關,這一比例在不同地區差異顯著,北美和大洋洲部分國家僅占二十五分之一,而撒哈拉以南非洲許多國家則高達四分之一。
全球最主要的五種致癌病原體為:幽門螺桿菌、HP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EB病毒。幽門螺桿菌導致了90%的胃癌病例,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亞地區。HPV感染是宮頸癌的致病因素,宮頸癌也是許多低收入國家女性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
肥胖、體育鍛煉和飲食情況
超重/肥胖與至少13種癌癥相關。全球范圍內,約4.5%的癌癥死亡可歸因于超重/肥胖,這一比例在不同收入國家差異顯著——低收入國家不足1%,部分高收入國家可高達7%-8%。歸因于超重/肥胖的死亡比例因癌癥類型而異:子宮癌死亡病例中約40%與之相關,其次是腎癌(19%)和食管腺癌(18%)。
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不僅會導致體重超標,還會獨立于體重因素影響癌癥風險。最新研究證據表明,超加工食品攝入量的增加與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非傳染性疾病風險上升存在關聯。此外,保持規律運動可降低膀胱癌、乳腺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胃癌及食管腺癌的風險。
更多數據可以在線查看官網,還可以選擇不同國家進行比較:
趕快進入以下網址查看吧:https://canceratlas.cancer.org/explor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