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一項研究的誕生,都離不開醫者探求真理的執著;每一項成果的發表,都離不開醫者堅持卓越的付出。由中國抗癌協會指導、中國抗癌協會基層賦能委員會特別策劃的CACA專家說-STAR訪談項目暨科研洞見,大咖請講,讓我們走進研究者,解讀數據背后的力量。
本期特邀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齊曉偉教授接受專訪,就發表在2025年ASCO大會的poster“派安普利單抗聯合紫杉烷和卡鉑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新輔助單臂、開放標簽、多中心II期臨床研究(neoTAPPL)”展開詳細討論。
?特邀嘉賓?
齊曉偉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副主任/主任助理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重慶市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CSCO-BC)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CBCS)委員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乳腺腫瘤學組青年委員
長江學術帶乳腺聯盟副主任委員
重慶市醫學會乳腺病分會常委
重慶市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華乳腺病雜志》、《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中國普通外科雜志》、《JCO中文版》、《Cancer Innovation》編委
《腫瘤醫學論壇》:由您團隊開展的“派安普利單抗聯合紫杉烷類及卡鉑新輔助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結果在2025 ASCO大會上公布。作為主要研究者,能否請您介紹下開展該研究的初衷以及研究方法?
齊曉偉教授: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復雜且侵襲性強的乳腺癌亞型,約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1]。TNBC缺乏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表達,因此在治療上缺乏針對性的靶向療法,預后較差,復發率和轉移率較高。目前,國內外臨床指南主要推薦以蒽環類聯合或序貫紫杉類藥物作為TNBC的新輔助治療方案。然而,蒽環類藥物雖然能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率(pCR),但其毒性較強,患者耐受性較差,尤其是心臟毒性問題突出。因此,尋找更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案成為重要研究方向。
近年來,紫杉類聯合鉑類藥物的新輔助治療方案逐漸受到關注。諸如NeoSTOP研究[2]和NeoCART研究[3]顯示,紫杉類聯合鉑類方案的pCR率與紫杉類聯合鉑類方案序貫蒽環類相似,且高于傳統蒽環序貫紫杉類藥物方案,毒副作用更小。此外,BR 15-1 PEARLY研究[4]證實,卡鉑加入蒽環類聯合環磷酰胺序貫紫杉類方案能顯著改善無事件生存期(EFS),為TNBC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與此同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不斷拓展。KEYNOTE-522[5]和IMpassion-031[6]等研究表明,在蒽環類為基礎的新輔助化療中加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有效改善早期TNBC患者的預后,但蒽環類藥物的使用仍存在停藥比例較高(4.9%-6%)及心臟毒性等問題。NeoPACT研究[7]探索了去蒽環的多西他賽聯合卡鉑方案加帕博利珠單抗的新輔助治療策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pCR率和EFS結果。
基于以上背景,我們團隊開展了本次研究[8],旨在評估派安普利單抗聯合紫杉類和卡鉑在TNBC新輔助治療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探索去蒽環方案在臨床應用中的可行性和優勢。研究設計為一項II期臨床試驗(ChiCTR2300071925),招募了符合條件的II/III期未經治療的TNBC患者。患者接受6個周期的派安普利單抗(200mg,第1天,每3周一個周期)聯合紫杉烷類(多西他賽75mg/m2或白蛋白紫杉醇260mg/m2,第1天,每3周一個周期)和卡鉑(AUC=6,第1天,每3周一個周期)治療。無論是否完成或中斷新輔助治療,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術后輔助治療方案依據指南規范制定。主要終點為病理完全緩解率(pCR:ypT0/Tis ypN0),次要終點包括腫瘤殘余負荷(RCB)、無事件生存期(EFS)、總生存期(OS)及安全性。
《腫瘤醫學論壇》:對于該研究目前的結果您有何看法和見解?該研究結果的發布對臨床診療帶來哪些影響?
齊曉偉教授:
本研究已入組52例TNBC患者,其中37例完成新輔助治療并接受手術評估。在這37例可評估療效的患者中,中位年齡為51歲(范圍32-72歲),33例(89.2%)為II期乳腺癌。結果顯示,21例患者達到pCR(56.7%;95% CI:40.9%-71.3%),29例患者達到RCB 0-1(78.4%;95% CI:62.8%-88.6%)。
術前療效評估顯示,客觀緩解率(ORR)為86.5%,疾病控制率(DCR)為91.9%,表明聯合治療在腫瘤縮小和控制方面效果顯著。亞組分析顯示,60.6%的II期患者和25%的III期患者達到pCR;基線淋巴結陰性患者的pCR率為56.5%,淋巴結陽性患者為57.1%。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54.1%的患者發生≥3級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43.2%)、白細胞減少(24.3%)、貧血(21.6%)和血小板減少(18.9%)。此外,40.5%的患者出現免疫相關不良事件,表現為甲狀腺功能減退,且均在可控范圍內,未發現新的安全性問題。
研究結果表明,派安普利單抗聯合紫杉烷類及卡鉑的新輔助治療方案在TNBC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為TNBC新輔助治療提供了新選擇,尤其適用于無法耐受蒽環類藥物或希望避免其毒性的患者。未來,隨著更多數據的積累和長期隨訪的進行,我們期待該方案能在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
《腫瘤醫學論壇》:基于您的臨床和科研經驗,對于三陰性乳腺癌的新輔助治療,您如何看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去蒽環類化療新輔助治療策略?
齊曉偉教授: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對TNBC治療領域的理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聯合去蒽環類化療的新輔助治療策略在TNBC中具有顯著潛力和優勢。TNBC因缺乏針對性治療靶點而預后較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則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增強對腫瘤細胞的攻擊;去蒽環類化療方案可提高患者耐受性且有效抑制腫瘤,在術前可更好地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切除成功率,NeoPACT研究和本次研究的結果均證實了這種聯合策略的有效性。
未來在TNBC新輔助治療中仍有許多重要研究方向值得探索,例如不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化療藥物的組合,優化治療劑量和周期,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和最低的毒副作用;或是深入研究生物標志物,尋找能夠預測患者對治療反應的指標,實現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我們研究團隊將持續聚焦這一領域,通過開展更深入的轉化醫學研究和臨床試驗,為TNBC患者帶來更優的治療選擇和更好的生存獲益。
參考文獻:
[1]中國晚期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4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國際醫療交流分會,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乳腺癌學組. 中國晚期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4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24, 46(6):471-480.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40118-00034.
[2]Priyanka Sharma, B-F Kimler,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Anthracycline-free and Anthracycline-containing Neoadjuvant Carboplatin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Stage I-III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eoSTOP) [J]. Clin Cancer Res. 2021; 27(4):975-982.
[3]Liulu Zhang, Kun Wang, et al. Neoadjuvant docetaxel plus carboplatin vs epirubicin plus cyclophosphamide followed by docetaxel in triple-negative,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NeoCART):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II trial [J]. Int J Cancer. 2022; 150(4):654-662.
[4]Sohn J, et al.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anthracyclines followed by taxane versus anthracyclines followed by taxane plus carboplatin as (neo) adjuv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Korean Cancer Study Group BR 15-1 PEARLY trial[J]. J Clin Oncol, 2024, 42(Suppl 17):LBA502.
[5]Schmid P, Cortes J, Dent R, et al. KEYNOTE-522 Investigators. Event-free Survival with Pembrolizumab in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6(6):556-567.
[6]Mittendorf EA, Zhang H, Barrios CH, et al. Neoadjuvant atezoli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sequential nab-paclitaxel and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versus placebo an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Mpassion 031):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20;396:1090–1100.
[7]Sharma P, Stecklein SR, Yoder R, et al. Clinical and Biomarker Findings of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 and Carboplatin Plus Docetaxel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eoPACT Phase 2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24 ; 10(2):227-235.
[8]Wenting Yan, et al.Neoadjuvant penpulimab combined with taxanes and carboplati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single-arm, open-label, multi-center phase II clinical study (neoTAPPL). 2025 ASCO. Abstract 588.
指導專家:齊曉偉教授 編輯:三一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