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迎來一波顯著的學費上漲潮。多地公辦本科高校紛紛上調學費,幅度大致在10%左右。云南、吉林、上海、四川等地相繼公布了詳細的調價方案,這一系列舉措無疑給眾多學子和家庭帶來了新的經濟壓力。
以一些“雙一流”高校的熱門專業為例,原本每年5000元的學費,如今已漲到了7500元。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長,更是家庭經濟負擔的加重。對于普通家庭而言,這額外增加的費用可能意味著需要更加精打細算地規劃家庭開支,甚至可能影響到其他方面的生活質量。
然而,真正堪稱“學費刺客”的并非那些聲名遠揚的985、211高校,而是那些常常被大眾忽視,甚至連名字都難以記住的三本、獨立學院以及中外合作專業。這些學校的學費堪稱“天價”。一年三四萬的學費,再加上住宿費和各種雜費,4年下來輕松突破十幾萬。
在廣東,民辦高校的專插本學費普遍處于3.2萬到3.8萬元之間,其中最高的甚至突破了4萬元/年。在上海、浙江等地的獨立學院或轉設院校中,部分中外合作項目的學費更是高達5萬元以上,藝術設計類、傳媒類專業的學費甚至接近6萬元/年。
一個“民辦本科”的學費是重點大學的五六倍,部分專業的學費甚至超過了海外留學的學費水平。如此高昂的學費,讓許多家庭背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一些家庭為了孩子能夠接受高等教育,不得不節衣縮食,甚至背負債務。
如此高的學費投入,那么這些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出路究竟如何呢?民辦高校通常公布的就業率都在90%以上,乍一看,這個數據相當可觀。然而,深入探究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大量民辦高校畢業生進入的是薪資較低、穩定性較差的公司。比如房地產銷售行業,客服崗位,教培機構,助理崗和小微企業職員等崗位。
這些崗位通常平臺較小,難以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機會讓畢業生得到充分的成長和發展。離職跳槽在這些崗位上成為了常態,畢業生們不斷地尋找更合適的工作,但往往陷入一個又一個困境。
根據第三方招聘平臺的數據顯示,2024年民辦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3850元/月,遠低于公辦本科的4700元。更不用說那些985、211的畢業生,他們的起薪都在8000元以上。而且,這個薪資數據還包含了“北上廣深”這樣的高消費城市。在這些城市,畢業生們面臨著高昂的房租和生活成本。
以北京為例,一間普通的合租房,每月房租可能就需要1500元以上,再加上日常的飲食、交通等費用,扣除這些開支后,很多畢業生的月末存款幾乎為零,有的甚至還需要讓父母繼續補貼生活費。這與他們當初投入的高額學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許多畢業生和家庭感到失望和無奈。
民辦高校的高學費背后,是民辦教育集團的高額利潤。目前中國有10幾家大型民辦教育集團在港股或A股上市,其中包括中教控股、希望教育、新高教集團等。以中教控股為例,2024年營收超過60億元,凈利潤超過12億,毛利率居然達到了40%以上。
如此高的利潤水平,讓人不禁質疑民辦高校的收費合理性。這些民辦教育集團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是否真正將重心放在了提高教育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上呢?民辦高校是否真的成為了最賺錢的“取款機”,而學生和家庭則成為了被“收割”的對象?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討。
民辦高校的高學費和畢業生的低回報現象,反映出了教育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強對民辦高校的監管,規范其收費標準,確保學費的收取與教育質量相匹配。同時,民辦高校自身也應該反思,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而不是僅僅將目光放在經濟利益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