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棵櫻桃樹,植株不高,但很健壯,結果多,個頭大,酸甜適中。這棵價格是699元,哪位看中了?”前段時間,一場網絡直播拍賣會在山東省泰安市李家峪村的櫻桃園里進行,邊煥平夫婦當起了主播。他們探索出“果在樹上賣”銷售模式,將櫻桃果實留在樹上,一棵一價,打包發給買家。網友熱情高漲,經過多輪報價,最終一名新疆網友以1199元的價格將這棵樹及櫻桃收入囊中。
這種甜櫻桃名為“魯櫻5號”,由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劉慶忠團隊歷經18年自主選育而成。
3年前,“魯櫻5號”便被擺上拍賣桌,其獨家生產經營權由260萬元起拍,經過十幾輪激烈競拍,最終被拍出500萬元“天價”,由山東天地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獨家生產經營。
18年研發路歷經坎坷
“大”,是“魯櫻5號”給記者留下的初印象。邊煥平種植的櫻桃,每顆甚至可達20多克,相當于鵪鶉蛋大小。
劉慶忠告訴記者,相對于普通櫻桃,“魯櫻5號”生長勢強,成花易;果肉和汁液為黃色,肉脆多汁;果肉偏硬,耐貯運。“‘魯櫻5號’可以說是黃色櫻桃中的‘天花板’。”劉慶忠團隊成員王甲威說,相比紅櫻桃,它聚合了黃色、硬果、高可溶性固形物、大果等性狀,這在育種上很難做到。
長期以來,甜櫻桃的品種權被國外企業壟斷。2003年,劉慶忠帶領團隊一頭扎入甜櫻桃研發工作中。他知道,這是一條難走的路。
“雜交試驗過程費心、費力、費時。”劉慶忠團隊成員朱東姿介紹,去雄是個技術活,經常四五個科技人員一天完成不了兩棵樹的去雄工作。即使去雄成功,很多時候也會遭遇倒春寒、人工授粉失敗等難題。
在劉慶忠看來,“魯櫻5號”的研發過程可謂“命途多舛”。
2008年,“魯櫻5號”母樹在泰安市的試驗點遭遇意外,植株被當作砧木砍伐,這讓劉慶忠心疼不已。第二年,他帶著團隊從母樹根部萌發的枝條上重新采集接穗,通過嫁接繁殖,才搶救了這一優良品種。
但“逃過一劫”的“魯櫻5號”,并沒有立刻受到市場歡迎。在“魯櫻5號”選育初期,國內市場鐘情于紅色大櫻桃,黃色的“魯櫻5號”并不被看好。
“每次挫折都是成長的機會,每次失敗都是邁向成功的一步。”劉慶忠說,他的科研觀是:只要堅持下去,年年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新技術落地生根
在推廣初期,劉慶忠和同事們遭遇了重重困難。
劉慶忠向記者坦言:“最開始,許多果農對這個新品種持觀望態度,不敢輕易嘗試。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成熟的櫻桃品種,尤其是一些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導致競爭異常激烈,‘魯櫻5號’很難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發動群眾”成為他們打開局面的關鍵一招。“只有讓果農真正了解‘魯櫻5號’的優勢,才能激發他們的種植熱情。”劉慶忠說,通過前期區域試驗,試種的果農很認可“魯櫻5號”,果農們的口口相傳起了作用。
在距離泰安市約270公里的日照市五蓮縣,果農鄭德華管理了近850畝地,90個設施大棚種滿了包括“魯櫻5號”在內的甜櫻桃。
鄭德華說:“‘魯櫻5號’在3月中旬成花,5月中旬成熟,比黃蜜櫻桃晚3—5天,比雷尼櫻桃早7—10天,可以填補同期黃色硬肉甜櫻桃的市場空白,優質果單價可超120元/斤。”
好品種要取得好收成,管理技術也很重要。
采用特制的基質袋,將櫻桃樹的根系限制在袋內生長,能夠實現超高密度的栽培。這是劉慶忠的國家發明專利技術——“一種設施甜櫻桃基質袋限根超高密栽培方法”。劉慶忠介紹,基質袋內填充了經過優化配比的營養基質,既能為櫻桃樹提供充足養分和水分,又能促進根系健康生長。該方法最關鍵的是改良了超細紡錘形樹形結構,使櫻桃樹體修剪簡單,樹體可控。
除了“魯櫻5號”,劉慶忠團隊還自主選育了其他16個不同特色的甜櫻桃新品種。這些新品種以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在山東各地累計推廣54萬畝,累計新增經濟效益78億元,推動了櫻桃產業振興,提高了種植戶收入,豐富了消費者餐桌。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科技日報作者|王延斌
微信號:yanglingca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