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白幕布,一臺放映機,坐著板凳搖扇子,對于七八十年代的人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露天電影放映現場。如今,這樣充滿年代感的觀影方式又出現了。近幾年,武威市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緊握公益電影放映這一有力抓手,以“小銀幕”承載“大民生”,通過構建精準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公益電影服務體系,讓文化振興的春風吹拂到每個角落。
成為一張新名片
“今晚放露天電影,走,看電影去?”
6月27日至28日,涼州城區三處熱鬧繁華地段放映露天電影《集結號》《危機航線》。不到晚上8點,涼州十七巷城墻遺址廣場放映點,放映員已支起白色幕布,調試好放映機焦距,放映工作準備就緒;漢唐天馬城民俗節慶廣場放映點,孩子們早早搶占有利座位,期盼著電影早點放映;涼州十七巷東巷子街區下沉廣場放映點,不少孩子、老人或自帶小凳、或席地而坐,在銀幕光影的映襯下,勾勒出城市最溫情脈脈、最具文化活力的夏夜圖景。
據了解,放映影片經過精挑細選,既有《集結號》這樣激發愛國情懷、令人熱血沸騰的主旋律經典,也有《危機航線》等適合大眾共享、緊張刺激的硬核大片,力求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口味的市民需求。影片選擇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教于樂,在光影藝術中潛移默化地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
“此次公益露天電影放映,選擇在底蘊深厚的涼州十七巷和地標性建筑群漢唐天馬城,就是要讓歷史街區‘活’起來,讓文旅地標‘火’起來,更讓文明實踐活動‘熱’起來,圍繞‘哪里群眾多,電影放到哪’的宗旨,讓公益露天電影成為一張有溫度、有吸引力的新名片。”涼州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說。
滿足群眾新需求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針對農牧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天祝縣創新建立“線上+線下”雙向互動機制,通過“你點我播”線上平臺,收集群眾觀影需求,結合線下走訪調研,形成涵蓋紅色經典、鄉村振興、民族文化等主題的140部精選片單。2024年,9支放映隊足跡遍布全縣19個鄉鎮的280個放映點,累計放映公益電影2782場次,惠及群眾3.1萬余人,讓文化服務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普惠性發展。
古浪縣新時代文明實踐辦結合實際,開展“影約七點半”暑期公益電影展播活動,不僅為群眾送去文化大餐,還以公益電影為載體,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效能,把公益電影的“小銀幕”打造成服務群眾的“大舞臺”。
民勤縣利用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平臺,在每場電影放映前加播《地震預警護萬家》等防震減災科教影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打通科普宣傳“最后一公里”。該縣已組建專兼結合的公益電影放映志愿隊伍13支,在各行政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置公益電影放映點323個,在新農村社區打造固定放映點18個,逐步實現“看得見向看得好、室外看向室內看、站著看向坐著看”的轉變。
打造文化新品牌
6月28日晚,市新時代文明實踐辦、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涼州區宣武街海藏社區聯合在海藏濕地公園放映經典紅色電影《建黨偉業》,吸引了數百名市民群眾、黨員干部及學生以光影為媒,共赴一場沉浸式紅色文化之旅。
“對于不少群眾來說,觀看露天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回憶的延續。”觀影群眾說,如今的露天電影放映已從單純的送電影,升級為送政策、送知識、送信息,讓大家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有效提升安全、健康、環保等意識,為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露天影院建設過程中,市文明實踐辦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探索“公益電影+理論宣講”“公益電影+移風易俗”“公益電影+生態環保”等形式,利用映前熱場時段,開展理論宣講、反詐宣傳等活動,加播交通安全、科普公益、移風易俗等科教宣傳片,豐富觀影的形式和內容,引導群眾在觀影過程中學習先進文化、傳承優秀美德、踐行社會公德,努力將新時代文明實踐露天影院打造成為群眾喜愛的文化品牌,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學習進步的好平臺、文化交流的好陣地。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