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執行院長劉洋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常博碩
“我的想法是,未來一位邊疆的患者,只要能連上手機網絡,能夠看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生,享受到更好、更優質的醫療資源?!鼻迦A大學萬國數據教授、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執行院長劉洋表示。
隨著AI的發展,醫療領域也掀起了一場科技變革,不少大廠紛紛宣布開始向醫療領域進軍。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清華AIR)作為國內人工智能研究的領軍力量,也正積極投身于這場變革的核心。
近日,搜狐科技對話清華AIR執行院長,就紫荊智康與清華AIR在6月30日共同發布的“Agent Hospital”(智能體醫院)系統進行了深度探討。
“醫療AI現在非常關注單點技術,比如OCR做得更好,或者專門根據醫患對話生成病歷。但我們想嘗試充分發揮AI的優勢做一套新的醫院體系,重新定義整個診療流程?!眲⒀蟊硎?。
在對話伊始,劉洋便開宗明義地指出,未來醫療的核心在于“共生”——即人類醫生與AI智能體的深度協作與融合。他認為,AI并非旨在取代醫生,而是作為醫生的“數字化分身”,在關鍵環節提供智能建議,輔助醫生做出決策。這種協作模式的精髓在于,“數字化分身”通過學習和反思醫生的修改與采納行為,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最終能夠近乎100%地復刻人類醫生的決策行為。
劉洋在與搜狐科技對話中多次表示,目前醫療AI的一大挑戰在于難以實現AI與醫療流程的深度融合:“大模型從本質上是一個聊天機器人,難以直接適配復雜多變的醫療場景,因此實現AI與醫療流程的緊密關聯非常重要。”
Agent Hospital的核心是在計算機中搭建了一個“虛擬醫院”。在這個數字世界里,所有的病人、護士和醫生角色都由大語言模型驅動的智能體扮演。當前,Agent Hospital系統已經初步實現了多項實際功能。
首先,在醫生正式接診前,由AI醫生智能體提前與患者對話,采集癥狀和病史信息,完成預問診環節。根據問診對話內容,系統將實時自動生成包含主訴、現病史、既往史等要點的完整電子病歷。在患者通過系統中的虛擬護士完成智能分診后,可直接線上預約檢查及掛號,實現診前的遠程分流與登記。
在醫生側,AI智能體可在關鍵決策節點為人類醫生提供診斷分析和治療方案建議,最終由醫生決定是否采納。除此之外,Agent Hospital還具備健康狀況分析與預警、診后隨訪提醒、多語言醫療交流等功能。同時,醫院管理端亦已搭建,方便醫院對入駐科室、醫生排班放號等進行統一管理。
在Agent hospital中,咨詢、分診、掛號等環節可在線上完成,而影像檢查、手術治療等必須線下進行的操作則與實體醫院配合完成,最終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診療閉環。這種虛實結合的模式有望減少患者奔波,使就醫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以下為搜狐科技與清華AIR執行院長劉洋對話精編:
搜狐科技:在您的構想中,未來AI是替代醫生的角色,還是輔助醫生的角色?
劉洋:我們覺得還是要共生的。我們現在其實已經把這個實現在系統里了,最終模式是在一些重要環節內AI會給出一些建議,醫生可以采納也可以不采納。如果采納就直接發出去了,如果不采納可能會做修改。AI會記住這些修改,從而成長。相當于為每一個人類醫生都做了一個數字化分身,能夠復刻人類的決策行為。未來絕大部分決策都是AI來做,但最后那個按鈕還得人來按。我們跟醫生聊,他們把這個叫做“永生化”,我們認為這是人機共生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搜狐科技:系統會不會對疾病做一些分類?系統會遵循統一流程,認為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線上問診、取號、去醫院看醫生嗎?
劉洋:系統會按照科室對疾病進行分類。不是所有的身體不適都需要去醫院,未來我們會設第一關在AI家庭醫生。如果身體感覺不適,可以直接先問自己的AI家庭醫生。如果AI家庭醫生能正確判斷不嚴重,靠自身免疫能恢復,用戶就不用去醫院,注意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但如果判斷非常嚴重,不及時去醫院會拖延出問題,那就得去醫院。所以,AI家庭醫生對于實現分級診療而言非常重要。
搜狐科技:對于目前的醫療智能體來說,數據采集會是難點嗎?
劉洋:我們目前的判斷是,用已有的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作為基座,再結合我們的智能體進化技術,提供的醫療服務已經初步具備了輔助醫生的水平。
搜狐科技:現在Agent Hospital接的模型都有哪些?
劉洋:我們測試過許多國內外的閉源和開源模型,比如GPT和DeepSeek。未來我們會做自己的專門面向智能體的基座模型。
搜狐科技:如果未來迭代的話,您覺得哪個方向會是一個主要發力的方向?
劉洋:首要的是要和醫院合作,讓它真正落地,讓醫生和患者用起來,并證明有效。下一階段我們會做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AI家庭醫生,現在已經在做了,只是目前還是健康分析和預警,還沒加入到平臺。
搜狐科技:落地過程中您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劉洋: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數據不出院,這點非常麻煩。理想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系統和醫院的HIS系統完全對接,用戶體驗會超級好。但這非常困難,我們也在想辦法。
搜狐科技:這種“不出院”模式下我們怎么合作呢?是在當地醫院部署我們的系統嗎?
劉洋: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直接在醫院部署——但這對醫院要求很高,醫院得采購GPU服務器把整個系統布起來。
搜狐科技:我們現在的落地進展是怎樣的?
劉洋:我們會首先在幾家醫院做臨床驗證,然后再逐步擴大范圍,依次進入公開測試、試點運行和正式運行階段,希望在今年下半年能讓社會大眾使用我們的系統。
搜狐科技: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我們看到很多知名醫院也在引入所謂的“AI醫生”, 您怎么看我們和市面上這些已有AI醫生應用的區別?
劉洋:我們在去年五月寫“Agent Hospital”論文時,正式的說法是 “Doctor Agent”,也就是“醫生智能體”。后來覺得社會大眾可能不懂這個術語,就叫稱之為“AI醫生”。按照我們的原始定義,AI醫生是一個智能體,具備跟環境交互、學習、反思的能力,可以不斷進化。
后來大家都注意到了這個概念,“AI醫生”概念范疇擴大了,不少專病大模型也被視為“AI醫生”,和我們原始提出的“可進化智能體”還是有差別的。
搜狐科技:那種垂直模型跟我們這個基座模型+訓練系統雙軌的方案相比,有什么區別?
劉洋:這是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垂直模型的路線是基于通用大模型,使用人工標注的領域數據做微調,得到垂直大模型,然后再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我們的路線是反過來,直接根據實際場景建立虛擬世界,虛擬世界自動產生數據,讓智能體在虛擬世界進化。
搜狐科技:咱們這個系統從開始布局到現在發布大概用了多久?
劉洋:我們其實從2023年開始立項,2024年1月份定了虛擬世界的路線,2024年5月份發了第一版論文。然后2024年11月份AI醫生內測上線,再到今天這個發布,前后探索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
搜狐科技:所以您預計可能下半年我們就真正落地了?
劉洋:不是“預計”,我們想下半年爭取向社會大眾提供服務。當然,這取決于我們與醫院對接的情況以及相關監管部門審批情況。
搜狐科技:如果我們有互聯網醫院牌照,某種意義上其實可以直接ToC,不一定非要依托實體醫院對嗎?
劉洋:是可以直接ToC,但是我認為還是需要依托實體醫院。雖然“Agent Hospital”的訓練系統是基于虛擬世界,但推理系統是面向現實世界的,實體醫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關鍵的診療環節(如檢查、手術、住院等)依然要放在實體醫院。
搜狐科技:如果患者用我們的系統,是要單獨付費嗎?
劉洋:未來肯定是要付費的,但具體模式我們還沒想清楚??傮w上我們還是希望給患者提供低廉的服務,要遠遠比現在看病便宜。我們希望能夠消除時空的局限性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服務。我的想法是:一位邊疆的患者,只要能連上手機網絡,就能夠線上向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生咨詢,必要的話在當地醫院線下做檢查,兩者結合起來就能便捷地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我覺得這才是未來真正普惠的模式,我們會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運營編輯 |曹倩審核|孟莎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