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胥帥
近期,國內多個制造業領域掀起“反內卷”行動:頭部光伏玻璃企業宣布自7月起集體減產30%,以緩解行業“內卷式”競爭;中國水泥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水泥行業“反內卷”“穩增長”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意見》,明確優化產業結構;鋼鐵行業部分鋼廠也收到減排限產通知。這些舉措迅速傳導至市場端:7月3日,國內期貨市場多晶硅、焦煤、玻璃、鐵礦石等產品的主力合約紛紛上漲。A股市場,鋼鐵行業、光伏設備板塊近期表現突出,市場情緒得到顯著提振。
表面上看,這些商業決策各自獨立,實則是企業界對國家“反內卷”戰略的集體響應——在行業深度調整期,“活下去”是尋求長期發展的前提。以光伏產業為例,其過去的困境源于低成本過度競爭: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競相擴產,最終陷入“增產-降價-虧損”的低利潤均衡,邊際效益降至谷底。而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通過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與企業擴張不謀而合,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內卷。這一現象本質上符合經濟學“古諾模型”揭示的囚徒困境:當企業盲目擴產爭奪份額,最終將集體陷入惡性競爭的死循環。
在企業自主減產之前,國家已通過制度約束遏制“政企”擴張沖動。今年發布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明確禁止地方政府突破紅線打造“政策洼地”,從源頭消除內卷誘因。而企業主動限產則如同一次行業協作,旨在打破低效均衡。但需警惕的是,這種協同減產形成的利潤提升局面極為脆弱。古諾模型警示:一旦市場回暖,企業擴產沖動可能卷土重來。2017年鋼鐵行業去產能曾帶來利潤回升,但隨后因擴產潮再現,價格再度跌入低谷。
與2015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本輪“反內卷”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核心,強調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和規范地方招商引資,在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同時,遏制低水平產能重復建設。其本質區別在于:“反內卷”并非簡單壓縮產能,而是推動行業從“生存型調整”向“發展型重構”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行業已在減產的同時探索新路徑:光伏龍頭企業在削減產能的同時加大研發投入,光伏電池能源轉換效率持續提升;磷酸鐵鋰產業雖整體產能擴張,但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供不應求,寧德時代神行電池、蜂巢能源短刀電池等鐵鋰系快充技術加速應用,推動供應鏈迭代。這些案例表明,企業競爭正從價格戰轉向價值競爭——擺脫對規模擴張和低價競爭的依賴,將戰略重心轉向技術創新,才能構建核心競爭力,邁入高水平競爭階段。
總之,去產能是應對內卷的短期策略,唯有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制度壁壘,才能讓行業真正走出“囚徒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