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時裝周上,普拉達(Prada)新款編織涼鞋的亮相本應是一場美學盛宴,卻意外引爆了一場關于“文化挪用”的全球爭議。這款被標價上千美元的設計,與印度擁有800年歷史的傳統手工鞋“Kolhapuri拖鞋”幾乎如出一轍——復雜的皮革編織工藝、相似的廓形結構,唯獨缺少的,是對其文化淵源的只字提及。
是“致敬”還是“盜竊”?
Kolhapuri拖鞋源自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是當地工匠世代傳承的技藝結晶。2019年,印度政府為其申請了地理標志認證,以保護這一文化遺產。而普拉達的“復刻版”不僅未標明靈感來源,更以奢侈品牌的光環將其包裝為“原創設計”,引發印度本土工匠與政界的強烈不滿。印度國會議員直言:“這是對傳統社區的剝削,是殖民主義思維的延續。”
時尚學者指出,問題的核心并非“文化借鑒”本身,而是權力不對等下的利益分配。當奢侈品牌將邊緣文化的符號剝離原語境,轉化為高價商品時,真正的創作者——印度工匠——既未獲得經濟補償,更被隱去了姓名。類似爭議早有先例:Dior曾因抄襲羅馬尼亞傳統刺繡道歉,Gucci的“印度風”頭巾也被批褻瀆錫克教文化。
遲來的道歉與未解的困局
面對輿論壓力,普拉達最終致信印度手工藝組織,承認設計“受Kolhapuri拖鞋啟發”,并提議合作對話。然而,印度政界要求更實質的行動:賠償金、工藝保護機制,以及公開的設計溯源。這折射出全球時尚業的頑疾——品牌常將“可持續”“社會責任”掛在嘴邊,卻在文化倫理上選擇性失明。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知識產權體系的漏洞。盡管地理標志認證能保護“Kolhapuri”之名,卻無法阻止品牌對其工藝的“改頭換面”。印度工匠聯盟呼吁:“我們需要國際社會承認,傳統知識不是免費的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