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故宮時,你肯定見過朱紅大門上整齊排列的“金色銅圓釘”。
它們不光是為了好看,背后還藏著實用功能、等級制度,甚至防火黑科技!
1、門釘的實用出身:其實是“木板縫合術”
古代沒有現成的大木料做整扇門,工匠們得把窄木板拼接起來。時間一長,木板容易散架。于是他們想了個辦法:
內部穿“腰帶”:在門板背面橫向固定木條(穿帶);
外部釘“訂書釘”:用釘子穿透木板釘在穿帶上加固。
但普通釘帽露在外面太丑,隋唐時期人們就把釘帽升級成銅制大圓泡,既結實又美觀——這就是門釘的雛形。
也有專家認為,門釘的祖先可能是戰國時期的“涿弋”(zhuó yì)——一種釘在城門上、涂滿泥巴的木橛,專門防敵軍火攻。
2、從加固到“炫身份”:門釘的排面升級
唐宋時期,門釘逐漸成了裝飾品。到了明清兩朝,它直接被“卷”進職場晉升體系:釘多少、怎么釘,全看主人身份!
皇族頂配:九九八十一顆
故宮午門、神武門等大門,全是橫九排、豎九列,共81顆金釘。因為“九”是陽數里最大的,象征“九五之尊”。
唯一例外的是東華門,只有72顆釘。
為啥少一排?眾說紛紜:
一是靈柩專用“鬼門”說,屬陰,故用雙數。比如,順治、嘉慶帝棺材就從此門抬出的;
二是五行風水說。東屬木,為避“金克木”,所以減一排化兇。
王公貴族:按血緣“砍配置”
親王:縱9橫7→63釘;
郡王/公爵:縱7橫7→49釘;
侯爵以下:縱5橫5→25釘。
更狠的是:只有皇家和宗親能用銅鎏金釘,普通官員府邸只能用鐵釘。
老百姓?一顆都不準釘!
所以平民叫“白丁”,字面意思“大門光禿禿”。
3、門釘的隱藏副本:求子祈福玄學
到了明朝,門釘突然解鎖“送子神器”身份。正月十六夜里,婦女們會組團摸城門釘:
摸中=生男孩(釘形似“男丁”);
摸不中=來年再戰!
《宛署雜記》就記載了現場盛況:“婦女暗中舉手摸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
總結:小門釘的三重人設
實用派:古代拼木門的“縫合釘”;
階級控:清代官配“身份二維碼”,數錯顆數可能掉腦袋;
吉祥物:民間摸一摸,討個“人丁興旺”的好彩頭。
記住,下回逛故宮,別忘了數數東華門的釘子——看看是不是少了9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