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能力出眾,魄力非凡。
他在位期間,一舉滅庸,北上與晉國爭霸,飲馬黃河,觀兵于周疆,問九鼎之大小輕重,滅陳又復陳,伐鄭時逼得鄭襄公“肉袒牽羊”以迎,攻宋時則讓宋文公啼哭不已,在邲之戰中更是大破晉軍,取其霸業而代之。
既然是這樣一個絕世牛人,世上就因之興起了許多圍繞著他的傳奇故事。
比如“楚莊王一鳴驚人”、“楚莊王葬馬”、“楚莊王絕纓”、“楚莊王問鼎”、“楚莊王問卦”等等。
其中,又以“楚莊王一鳴驚人”最為著名。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則故事。
故事講的是:楚莊王即位三年,不發號施政,只管日夜笙歌為樂。為了不讓臣子打擾到自己作樂,他下了一道死命令:“有敢諫者死無赦!”但伍舉不怕死,冒死入諫。楚莊王左手抱著鄭國艷姬,右手抱著越國美女,褻坐于鐘鼓之間,瞇起一雙醉眼,怔怔地看著伍舉。伍舉語帶含蓄地問:“有只大鳥棲息在山丘上,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楚莊王醉熏熏地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你不用再說什么了,我明白你的意思。”這之后的幾個月,楚莊王變本加厲,瘋狂作樂。大夫蘇從也不怕死,冒死入諫。楚莊王問:“你難道不知道‘敢諫者死無赦’這道嚴令嗎?”蘇從慷慨陳詞說:“我愿意殺身以明君。”楚莊王于是罷淫樂,收心養性,勵精圖治,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重用伍舉、蘇從,于該年滅庸,旋又伐宋,獲得戰車五百輛。
故事極富戲劇性,精彩異常,但又有些隱晦難懂,讓人摸不著頭腦。
楚莊王即位后,為什么不親政呢?
他是不想呢,還是不能?
沒有講。
楚莊王為什么只管日夜笙歌為樂呢?從他后來的作為來看,他并非是一個純粹的酒色之徒,但他為了享樂,竟然下了死命令,嚴禁臣下前來進諫。這到底是為什么?也沒有講。
更奇怪的是,伍舉的進諫和蘇從進諫的結果竟然是如此截然相反:伍舉進諫在前,其結果是讓楚莊王變本加厲地享樂;蘇從進諫在后,楚莊王卻如當頭棒喝,幡然悔悟,高高興興地改過,洗心革面地做人。
這前后的反差也太大了。
難道是伍舉進諫時,楚莊王因為還沒有享樂夠三年之數,所以他才會抓緊后面的幾個月來瘋狂享樂?而蘇從進諫時,楚莊王剛好享樂夠了三年之數,所以他才會脫胎換骨地罷淫樂、圖大治?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問題又來了,楚莊王為什么要在即位后的前三年專注于玩樂,要等過了這三年才奮發治國?
莫非,之前他許下過什么心愿,或者跟自己早已約定好,一定要玩了三年,玩夠本了,才用余生的日子來發展自己的事業?
又或者,楚莊王是在裝酷耍帥,故意先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只知吃喝玩樂的昏君,然后突然揭開偽裝,讓臣子,也讓歷史專家大吃一驚?
要是這樣,老覃只能說,楚莊王真是裝得一手好逼。
但歷史事實的本身,不應該是這樣一場蹩腳的惡作劇。
“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最早見于《韓非子》中的《喻老》。
《喻老》是一篇專門用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來解釋《老子》的文章。
其中有三個歷史故事是關于楚莊王的。
分別是“楚莊王勝狩而賞孫叔敖”、“莊子諫止楚莊王伐越”、 “楚莊王一鳴驚人”。
“楚莊王一鳴驚人”講的是:楚莊王即位的前三年,沒頒發過一道命令,沒實施過任何政治措施。右司馬御座用打啞謎的方式對楚莊王進行試探,說:“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南方的山丘上,三年不振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不知這是一只什么鳥?”楚莊王心領神會,從容回答說:“這鳥三年不振翅,是在等待羽翼豐滿;不飛不鳴,是在靜觀形勢變化。它不飛則已,飛必沖天;它不鳴則已,鳴必驚人。你且等著看,不久就會看到奇跡發生了。”果然,過了半年,楚莊王開始親政,其雷厲風行,賞善懲惡,平內亂,除外憂,誅齊敗晉,合諸侯,霸天下。
韓非子對于楚莊王“三年不鳴,鳴必驚人”的評語是: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相對來說,韓非子對這則故事的講述比司馬遷要簡單,沒有講楚莊王在即位后三年只管享樂,也沒有講楚莊王下過“有敢諫者死無赦”的命令,而來勸諫的不是兩個人,只是一個人,沒有逆一順一的強烈對比,沒有太多的矛盾沖突,也沒有太多的懸念。
但對于楚莊王為什么“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卻有了明確的提示:他是在等待羽翼豐滿,是在靜觀形勢變化。
也就是說,楚莊王在即位后的前三年,他非不想親政,是不能也。
還是讓我們深挖歷史,細看原因吧。
事情得從楚國的發展歷史說起。
按照《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的記載,楚國的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而這個高陽氏,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高陽氏子孫代代相傳,到周文王之時,他的一個苗裔叫鬻熊,侍奉周文王非常恭謹,像兒子侍奉父親那樣,得到了周文王的器重。
可以說,鬻熊就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
楚國后人感念締造國之大功,把他與祝融并列,作為祖先祭祀。
鬻熊的兒子叫熊麗。熊麗的兒子叫熊狂,熊狂的兒子叫熊繹。
熊繹也是楚國發展過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和魯國的伯禽、衛國的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的兒子呂伋是同時代人,都共同侍奉周成王。他呢,得到了周成王的封賞,被封為子爵,在楚地立國,姓羋姓,居丹陽。
眾多學者都認為,直到這時,“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才正式出現。
但是,近年出土的《清華簡》里有一篇《楚居》,有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說鬻熊的妻子妣厲在生熊麗時難產,經過巫師一番“剖腹取子”的猛操作后,妣厲不幸死去。巫師用“楚”將其包裹,就地埋葬。
這“楚”是指什么呢?
從其字形來看,指的應該是荊條。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不幸的母親,就用“楚”字作為自己國家的國號。
而“荊”,也是楚國的別稱。
再說回熊繹。
熊繹在楚地立國,子孫又傳了四代,傳到了熊渠手中。
這個熊渠是個開創式的人才。
當時的周夷王昏庸,周王室衰微,諸侯或有不朝,或相攻伐。
熊渠抓緊時機,興兵伐庸、越兩地。
春秋講究仁義,諸侯間的爭霸爭的是威望,不以攻城掠地為要務。
熊渠此舉遭到了諸侯的鄙夷和譴責。
熊渠不以為恥,反以為豪,揚言說:“我蠻夷也。”
他以蠻夷自居,以不拘于中原諸侯的仁義禮法為借口,立其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分守在江上楚蠻之地。
不過,周厲王上臺了。
這個周厲王為人暴虐,是個狠角色,做事不講理,不按常規出牌。
俗話說,弱的怕強的,強的怕橫的。
熊渠雖然強悍,卻也畏懼周厲王的蠻橫,悄悄地除去了三個兒子的“王號”。
熊渠的長子熊毋康身體不好,早死。那么,熊渠死后,由他的次子熊摯紅繼位。
熊摯紅的弟弟熊延在熊摯紅死后,殺了熊摯紅的兒子,從容繼位。
熊延死后,楚國又傳了若干代君主。
傳到了周宣王的時代,是熊咢的兒子熊儀當國。
按照史書的記載,熊儀是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人物,但未對他的事跡有過多的介紹。
熊儀在位二十七年,去世葬于若敖,他因此被尊為“若敖”——這是楚君有謚號的開始。
此后,熊儀的兒子熊坎繼承了熊儀的君位,雖然在位只有6年,也有號,稱“霄敖”。
楚霄敖熊坎的兒子熊眴在位17年,也有號,為“蚡冒”。
楚國最先稱王的,是楚昐冒熊眴的弟弟熊通。
熊通是通過謀殺侄子上位的,其為人桀驁不馴。
熊通的爺爺楚若敖在位時,周幽王為犬戎所弒,周王室東遷洛邑,歷史進入了春秋時代。
即熊通繼位之時,天下已經是“禮崩樂壞”了。
形勢如此,熊通趁勢而起,四下殺伐。
最先征伐的是隨國。
隨國抵擋不住,隨侯頗感無辜,問他:“我無罪,何以伐我?”
熊通流露出一副無恥的嘴臉,與其先祖熊渠一樣,理直氣壯地說:“我蠻夷也。”
所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隨侯相當無語。
熊通向隨侯提出一個要求,說:“如今諸侯各自叛亂,相侵相殺。我有敝甲,欲參與中原政事,請代我向周王室請封號。”
隨侯沒辦法,為求退兵,只好勉從其意,入洛邑向周天子請求尊熊通為王。
按照周禮,那是國無二主,天無二日,怎么可以容忍周天下出現兩個王?
熊通此舉,是在赤裸裸地挑戰周禮的底限,絕不能準!
周天子黑著臉,把隨侯逐出。
隨侯只好哭喪著臉還報熊通。
熊通勃然大怒,說:“我的先祖鬻熊,是文王之師,可惜早死。成王提舉我先公,卻只以子男爵的土地讓他居住在楚。現在楚地的蠻夷皆順服于我,王室卻不肯不提升楚國爵位,我就自封尊號罷。”
他自立為武王,與隨國結盟而歸。
天下諸侯自立為王之先河,始自楚武王熊通。
楚武王繼續對外征討,打趴打服了周邊的鄧國、勛國、絞國,以強國的姿態崛起于諸侯之中。
楚武王在位時間很長,有51年。
楚武王去世后,太子熊貲即位,是為楚文王。
楚文王挾父余威,將國都遷到郢城,大肆對外擴張,擒蔡國國君蔡哀侯以歸,滅掉了息國、鄧國,一時間,楚國國勢大張,威逼中原,江漢間小國皆畏之。
楚文王的王位繼承者——太子熊畑卻不成器,他在即位后把國事弄得一團糟。
楚文王的另一個兒子熊惲看熊畑不爽,勾結隨國,發起政變,殺熊畑而自立,是為楚成王。
楚成王有才干,他把楚國已經跑偏了的車輪糾回了正常軌道。
在與宋襄公的爭霸過程中,楚成王還在泓水大敗宋襄公,實現了小霸局面。
可惜的是,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崛起,楚晉雙方在城濮展開軍事較量,楚軍慘敗。
楚成王威望大減,在廢立太子熊商臣的過程中,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被熊商臣逼脅自殺。
熊商臣登上了王位,是為楚穆王。
楚穆王在公元前623年滅掉了臣服于晉國的江國,又在公元前622年滅亡六國和蓼國,再在公元前618年迫降陳國,他還通過在厥貉會盟陳、鄭、宋三國的國君,重振了楚國聲威。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掛了。
太子熊侶即位。
這熊侶,就是楚莊王了。
再回頭來補敘一下。
前面說的楚國發展道路上那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人物楚若敖熊儀,史書雖然沒有記載他的具體功績,但他生育能力強大是無庸置疑的。
因為,他留下了眾多子嗣。
這些子嗣中,有兩個人是必須要說的。
一個是當然就是繼承了楚國君位的楚霄敖熊坎。
另一個是熊伯比。
熊伯比是個大賢人,他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鄖西),以斗為氏,稱斗伯比,成了斗氏之得姓始祖。
斗伯比一則同父同母的兄弟多,二則他本人的生育能力也很強大,斗氏子孫枝繁葉茂,斗氏成了楚國國內一支強大的宗室勢力。
楚武王熊通能把事業做大,跟斗伯比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楚武王熊通每次對江淮諸侯用兵,都離不開斗伯比在背后的出謀劃策。
即楚國在不斷做強做大的同時,斗氏家族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鞏固。
斗伯比成為了楚國軍政大權一手抓的令尹,也是楚國第一位令尹。
最難得的是,斗伯比命硬。
在楚武王、楚文王相繼去世之后,斗伯比依然健在,這使斗氏的勢力一直堅挺。
而斗伯比死后,擔任令尹的是他的兄弟斗祁成。
前面說了,楚成王是通過借助隨國的兵力發動政變登上王位的。
而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在這場政變中出了大力,成為了楚成王的令尹,掌握了國家大權。
子元洋洋自得,目空一切、驕橫跋扈。
斗氏家族當然不能容忍子元的存在。
斗氏家族很快就有人出頭了。
這個人名叫斗班,他挺身而出,干掉了子元。
隨后,斗伯比的兒子斗豰於菟成為了令尹。
斗豰於菟字子文,史稱的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執掌楚國軍政大權長達27年,協助楚成王滅掉了弦國、黃國、英國,還幫助楚成王打敗了宋襄公,實現了楚國的小霸。
斗氏家族的權勢達到了巔峰。
公元前637年,令尹子文主動辭職,推薦弟弟斗子玉當令尹。
斗子玉名為“得臣”,“子玉”是字,他后來以“成”為氏,史稱成得臣。
成得臣執掌國家大權后不久,公子重耳逃亡到了楚國。
成得臣敏銳地感覺到公子重耳是個潛在的勁敵,力勸楚成王殺掉公子重耳。
但楚成王不聽。
結果,后來楚晉交兵,楚國在城濮遭遇了慘敗,成得臣引咎自殺于歸途中。
令尹成得臣雖死,斗氏家族中有還有斗宜申、斗勃、斗般、斗椒、成大心、成嘉等人輔佐楚成王。
楚穆王弒殺了楚成王,而楚莊王是楚穆王的兒子。
由此可知,斗氏家族和楚莊王的關系很緊張。
這不,《左傳文公十四年》記載了一件發生在楚莊王初立時的事:潘崇是擁戴楚穆王熊商臣弒殺楚成王的元謀功臣,他和令尹子孔想發兵襲擊淮夷的群舒,特意安排楚莊王的師傅斗克和公子燮留守郢都。這個斗克,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路見不平一聲吼,拔刀干掉了囂張令尹子元的申公斗班的兒子。斗克的才能和他的父親斗班相比,簡直是一個在地,一個在天。他不自量力,和公子燮發動叛亂,襲擊子孔,反被子孔殺敗。沒奈何,斗克和公子燮只好盤算著挾持楚莊王躲往商密。結果被楚國廬邑大夫廬戢黎及其助手叔麇誘殺。楚莊王這才得以脫離虎口。
不難看出,在強大的斗氏家族面前,楚莊王就像一只弱雞,只能聽任擺布。
也就是說,楚莊王在即位后的前三年,不但無樂可享,簡直是茍且偷生,如履薄冰。
這種情況下,他就不得不等待羽翼豐滿,靜觀形勢變化了。
這,就是楚莊王為什么“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