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軍功體系中,獲得一次特等功已屬不易,而有一位軍人竟九獲此殊榮。他生于山西貧瘠山村,12歲握起鋤頭,14歲扛起步槍,24歲時已成為四百萬解放軍中唯一九立特等功的“兵王”。
硝煙彌漫的戰場,他如何用血肉之軀擋炮彈?淮海決戰,他又如何以煙幕戲弄敵軍?當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為他斟上家鄉陳醋,歷史已為這位傳奇戰士寫下最熾熱的注腳。
一、黃土地走出的少年:從放牛娃到八路軍戰士
1924年,張英才出生于山西萬榮縣一個赤貧農家。父母終日勞作卻難求溫飽,年幼的他被迫給地主放牛,常因牛啃青苗遭毒打。1936年,一支紅軍工作隊來到村莊開辦工農夜校,12歲的張英才第一次接觸書本,更在《共產黨宣言》的誦讀中找到了光。他渴望參軍,卻被父母含淚阻攔:“槍子不長眼,咱家就你一個娃!”
1937年日軍鐵蹄踏破山西,張英才目睹鄉親慘遭屠戮。13歲的他不再猶豫,徒步百里找到八路軍212旅駐地。旅政委見他瘦小,搖頭拒絕:“娃娃,打仗不是耍的!”張英才倔強回應:“我能跑能躲,給隊伍送信也行!”最終被收留進后勤隊,負責搬運彈藥、照顧傷員。
二、初露鋒芒:以血肉之軀護戰友,絕境中扭轉戰局
1941年日軍大掃蕩中,212旅遭重兵合圍。旅部直屬隊撤退至懸崖邊時,斷后警衛排傷亡殆盡。17歲的張英才抓起犧牲戰士的步槍,對排長吼道:“給我子彈!我掩護!”他利用山石掩護精準點射,三次擊退日軍沖鋒。彈盡之際,一顆手榴彈飛向指揮員,張英才猛撲過去以身遮擋——萬幸手榴彈撞巖彈飛。
此戰他一人斃敵九名,旅長孫定國拍著他肩膀驚嘆:“小娃娃打出老兵的膽氣!”戰后破格調入戰斗連隊,開啟傳奇征程。
三、解放戰場:九立奇功的軍事智慧
1946年呂梁戰役,升任排長的張英才率30人堅守霍縣車站。面對國軍一個營進攻,他命令戰士將棉被浸水掛于工事外,子彈打穿后因棉絮吸水減緩殺傷力。鏖戰兩晝夜,陣地巋然不動,創下“棉被防線”戰例1。
淮海戰役中,已是營長的張英才迎來巔峰一戰。1948年12月,他率500余人防守小葛莊。國軍坦克部隊逼近時突放煙幕彈引導空軍轟炸。千鈞一發之際,張英才下令:“把煙幕彈扔回敵陣!”同時派突擊隊繞至敵后。國軍飛機誤炸己方坦克,突擊隊趁亂沖鋒,竟擊潰敵軍一個機械化團12。此戰他獨創“煙幕反制”戰術,被寫入野戰軍教材。
四、榮光與傳承:兵王不朽的軍魂
1949年,24歲的張英才胸前已掛滿九枚特等功獎章。這些功勛背后是四次重傷、二十余處傷疤:
1950年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上,毛主席得知他來自山西,特囑服務員:“給英雄加壺老陳醋!”四百萬解放軍代表中,唯他獲此殊遇。
1955年,張英才赴朝參戰后入南京軍事學院深造。這位戰場“兵王”轉型為軍事教官,將實戰經驗融入戰術理論。1983年因戰傷積累離休時,他已是解放軍第五十軍副軍長。2007年,83歲的張英才在成都逝世,骨灰撒向曾戰斗過的呂梁山。
張英才的九次特等功,銘刻著解放軍“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而戰”的信仰。當這位放牛娃在戰場創造軍事奇跡時,歷史早已證明:最偉大的戰斗力,永遠源于為正義而戰的靈魂。
【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英雄模范名錄》(解放軍出版社)、《淮海戰役史料匯編》(國家檔案館編)、《山西革命英烈傳》(山西人民出版社)、《開國將士風云錄》(中國文史出版社)、《中國共產黨抗日英雄傳》(中共黨史出版社)、《軍事歷史研究·解放戰爭專刊》(軍事科學院編)、《張英才回憶錄》(未刊手稿)、《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時立功條例(1948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