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湖南邵東的一個秋日,魏鎮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父親在鄉里開設私塾,教書育人,家中雖不富裕,卻彌漫著濃厚的讀書氛圍。童年的魏鎮就在私塾中誦讀四書五經,背誦詩詞典籍,耳濡目染間種下了求知的種子。
漸漸長大后,時代的風聲也吹進了他心里。新式教育興起,他不再滿足于私塾里的八股文,毅然進入寶慶東湖小學求學。此后,他先后考入長沙妙高峰中學、湖北武昌旅鄂中學,又升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繼續深造。這些求學經歷不僅拓寬了視野,也讓他對國家命運有了更深的思考。
可正當他躊躇滿志時,1918年,魏鎮卻作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決定——棄文從武,投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這是為什么?
在保定軍校,魏鎮學習勤奮,成績優異,深得教官器重。然而好景不長,直皖戰爭爆發,戰火很快波及軍校,校園被毀,學業中斷。魏鎮只得返回湖南。
回到家鄉后,他通過人介紹加入湘軍,從一名排長做起,歷練沙場,逐漸升至團長之職。魏鎮深知:要想在亂世中立足,僅有書生之氣遠遠不夠,必須真刀真槍地打出來。
1931年,“九一八”事變震驚全國。魏鎮隨后進入廣西南寧軍校,擔任第六隊隊長,正式成為桂系的一員。在桂系中,他受到白崇禧等人的賞識,升任十九師五十七團團長、二十四師副師長等要職,并進入國民黨陸軍大學特三期深造,系統學習軍事指揮與戰略。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魏鎮時任國民黨三十一軍一三五師副師長兼四十五旅旅長。接到命令后,他率部火速趕往河南,僅訓練兩周便投入津浦鐵路南段的激戰。
部隊多是新兵,訓練不足。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傷亡慘重。但魏鎮在戰壕中來回巡視,沉聲鼓勵:“后退一步,就要讓家鄉受難!”在血與火中,這支隊伍硬是死守陣地數日,盡管損失慘重,卻也讓日軍付出代價。
1938年,魏鎮的生活接連遭遇重創——母親、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先后病逝。白天在前線指揮,夜晚獨自默坐時,他常望著夜空,久久不語。然而他最終還是選擇留下,繼續率部作戰。那年,他參與了黃梅、廣濟等地的正面戰斗,后因部隊傷亡過大,帶隊南下廣西整訓,升任一八八師師長。
1940年冬天,魏鎮率領一八八師參加了著名的昆侖關戰役。山路蜿蜒,霧氣彌漫,日軍憑借工事頑強抵抗。魏鎮多次親自到前沿觀察敵情,下令夜襲打破僵局,最終穩住陣地,為守住昆侖關立下功勞。
戰役后,魏鎮在桂林小憩數月,隨后回后方擔任校閱組中將主任,負責第三戰區和第九戰區部隊的檢閱與整頓。這一時期,他更多與紙面作戰計劃和人事調配打交道,少了前線的炮火,卻多了對全局的思考。
1945年抗戰勝利后,全國局勢驟然緊張。魏鎮不愿再看同胞相殘,他多次在內部表達反對內戰的態度。解放戰爭期間,他雖有國民黨中將高參頭銜,但無實權。1947年春,他調回湖南,擔任邵陽專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在任期間,他做了一件鮮為人知的事:幫助掩護了數名中共地下黨員,還暗中下令釋放被捕人員。他明白,這些人也想結束戰亂,恢復百姓安寧。
淮海戰役結束后,局勢已無可逆轉。魏鎮參與湖南和平解放的談判,奔走呼吁,終于促成湖南和平解放。他深知,這比任何勝利都更能挽救百姓的生命。
湖南解放后,魏鎮棄暗投明,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被任命為二十一兵團副司令員。隨后,他率部南下廣西,參與剿匪和肅清國民黨殘余勢力的戰斗。在廣西山林之間,他一次次深入剿匪前線,確保地方秩序穩定。
1953年,他隨部開赴廣東湛江,肩負海防建設任務。彼時,南海風高浪急,他常到海堤察看工程進度,確保工程質量。
1955年,魏鎮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少將。授銜那天,他神情平靜,更多的是思索往昔:一路走來,多少人留在了戰場,多少舊友已成歷史。
一年后,已過花甲之年的魏鎮主動申請轉業到地方,調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他說:“新中國需要年輕人去干,我年紀大了,該退下來了。”
1973年,魏鎮因病去世,享年7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