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李女士近半年總覺得下腹墜脹,以為是工作勞累導致的盆腔炎,斷斷續續吃了些消炎藥。直到最近腹脹明顯,甚至吃不下飯,才在家人催促下就醫。盆腔CT顯示,雙側卵巢已被腫瘤占據,腹腔內大量腹水,最終確診為晚期卵巢癌。
主治醫生遺憾地說:"其實她早就該對持續的腹部不適提高警惕,卵巢癌早期癥狀雖然隱匿,但身體總會發出信號。"
相較于一般的癌癥,卵巢癌更難發現,主要有3大原因
1、解剖位置隱蔽,早期難以察覺
卵巢在小肚子最里面,左右各一個,也就指甲蓋大小,像兩顆小杏仁藏在子宮旁邊的褶皺里。就算長出小腫瘤,平時摸也摸不出來,普通體檢也很難發現。不像子宮、宮頸可以直接檢查,卵巢要是出問題,得靠B超、CT這些檢查才能看到,而且小腫瘤特別容易被漏掉。
2、癥狀缺乏特異性,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卵巢癌剛開始可能就是消化道或盆腔不適,像腹脹、食欲減退、盆腔隱痛等,這些癥狀與胃炎、腸炎等常見的疾病非常像。本來就很難發現,再加上卵巢腫瘤分泌的某些激素可能干擾胃腸功能,進一步掩蓋病情,很多人從發病到確診,中間能拖大半年。
3、現有篩查手段存在局限性
目前卵巢癌還沒有沒有單一的、特定的篩查手段。平時大家常做的腫瘤標志物監測(CA-125)、B超等,其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像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這些常見病,可能會影響CA-125的監測結果;而B超很難發現體積小的腫瘤。所以在身體出現明顯不舒服之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得卵巢癌。
出現這3個癥狀的女性,一定要警惕
1、持續性腹脹或腹部增大
大部分的卵巢癌患者會出現腹脹癥狀,這是由于腫瘤生長導致腹水生成,或腫塊直接壓迫胃腸道所致。這種腹脹具有以下特點:
持續性加重:不同于消化不良的短暫腹脹,患者會感覺腹部持續脹滿,即使空腹也有壓迫感,甚至需要更換更大尺碼的衣物;普通胃腸疾病的腹脹多與進食相關,且通過調整飲食或藥物可暫時緩解,而卵巢癌引起的腹脹呈進行性加重,與進食時間、食物種類無明顯關聯。
伴隨食欲下降:吃不了多少就飽了,比原來的食量小很多。
姿勢影響明顯:平躺時腹脹加劇,彎腰或側臥時可能稍有緩解,但站立后又迅速恢復。
2、盆腔或下腹部隱痛、下墜感
卵巢長腫瘤會壓迫周圍的組織和韌帶,引起小肚子深處隱隱作痛,位置在肚子兩側或者正中間,一直疼,活動之后還會加重。很多人以為是盆腔炎或者腰肌勞損,自己吃點止疼藥、熱敷一下,結果把病情耽誤了。如果疼痛還出現這些情況,一定要小心:
同房后更疼:腫瘤壓著神經,如果碰到腫瘤會疼得厲害;
上廁所習慣改變:腫瘤壓著膀胱或者直腸,出現尿頻、尿急、便秘,容易被當成尿路感染或者腸道問題。
3、月經異常或不規則出血
卵巢負責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要是長了腫瘤,就會影響月經,出現這些情況:
月經量忽多忽少:不是月經期卻有點滴出血,絕經一年以上又突然來月經,血的顏色暗紅,還有血塊;
月經周期亂了:原來月經很規律,現在有時候提前、有時候推遲,斷斷續續不干凈。
不過要注意,月經不正常更多出現在卵巢功能性腫瘤里,大部分上皮性卵巢癌早期可能不會影響月經。但如果同時出現腹脹、肚子疼,哪怕出血不多,也得趕緊去檢查。
醫生透露:不想卵巢癌,這3個壞習慣一定要杜絕
1、別盲目吃“抗衰”保健品
很多女性朋友到了更年期為了保養,會輕信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廣告,隨便吃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者用含雌激素的護膚品。殊不知,長期用這些東西,反而可能增加患卵巢癌的風險。
如果真的需要補雌激素,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吃使用正規藥物,別隨便買“抗衰”產品。
2、別總坐著不動,控制好體重
每天坐 8 小時以上,小肚子的血液循環就會變差,免疫功能也開始“擺爛”,給癌細胞創造了機會。而太胖的人,脂肪會分泌一些有害物質,更利于腫瘤的生長。
最好每坐 1 小時就起來活動 10 分鐘,每天抽 30 分鐘運動一下。飲食上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多吃粗糧、豆類,讓腸道更健康,減少盆腔發炎的風險,把 BMI 控制在 18.5 - 24 之間。
3、忽視婦科檢查
不少姐妹覺得婦科檢查不好意思,或者嫌麻煩,好幾年都不檢查,等發現問題就晚了。其實 40 歲以上的女性,尤其是家里有人得過卵巢癌、乳腺癌,或者攜帶相關基因突變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都要做一次婦科檢查。
卵巢癌并非"無跡可尋",持續的腹脹、盆腔痛、月經異常都是重要的預警信號。尤其是40歲以上女性,應打破"小病拖、大病扛"的誤區,將婦科檢查納入年度體檢常規項目。對于高危人群,更需在醫生指導下制定個性化篩查方案,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評估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