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行業文學力量 共振時代報告文學
——拜訪中國水利作家協會副主席兼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趙學儒先生
2025年7月3日
葉建華
我與趙學儒先生相識十年有余。他是我國著名作家,深耕于水利行業,著作等身,精品力作頻繁問世。
我和學儒先生同頻共振、志趣相投。我們都曾是新聞記者,都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都愛好書法。學儒先生創辦文學網站時,邀請我為專欄作家。他喜愛我的書法作品,幾年前贈送他的“文以養心 字得其樂”書法作品仍然掛在他的書房。疫情前,我們常在中國作協的會議和活動上相聚,疫情之后,多年未曾見面。我們各自在水利與化工的沃土上耕耘,書寫江河的魂魄與工業的筋骨,竟未曾料到,今日竟在職務上亦成鏡像。他是中國水利作家協會副主席兼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我是中國化工作家協會副主席兼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肩負著共同的使命。
2025年7月3日,我和中國化工報告文學委員會秘書長翟海潮、青年作家網總編輯汪鑫走進了學儒先生辦公室。如兩股清泉交匯,汩汩有聲。談話間,我們不覺由重逢的喜悅滑入時代文學的激流深處。AI技術如潮水般涌來,拍打著傳統文學的堤岸。我們共同憂慮著報告文學這棵扎根于泥土的大樹,它本是時代的忠實記錄者,其筆觸最貼近大地的呼吸。在信息奔流、泥沙俱下的當下,其真實的力量與溫暖的人性光芒,愈顯珍貴?我們深感,在這新舊激蕩的岔路口,為行業報告文學奮力開辟新路,已是當仁不讓之責。聯合行業報告文學力量的設想早已在學儒先生心中醞釀,他的遠矚之見,令我們歡欣鼓舞,并表示將為之助力。
趙學儒(左二)、翟海潮(右一)、汪鑫(左一)與我合影
水,在水利專家和作家的眼中是民族的龍脈,大禹是千古治水造福萬民的偶像,是生命哲學、治水智慧與人文精神的載體。水,在化工專家和作家的眼中則是H20分子式,是寶貴的原料,是最廉價的冷卻劑和溶劑,是物質轉化與生命隱喻的交織,是分子重組與資源轉化的媒介。可以說,水利與化工是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因此,水利作協與化工作協理應跨界聯手、融合賦能,共同書寫水利與化工的故事與傳奇。
于是,我們走到了一起,水利與化工,如同兩條奔騰的河流,開始尋求融合的河床。我們談及未來作協間協作的構想,彼此眼中皆燃起星火。未來,我們兩家行業作協將會有更多的交流、互動。當學儒先生得知我們正在推進《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傳記文學作品,緬懷先賢、謳歌功臣、贊美時代、激勵后昆時表示水利作協有著強大的報告文學作家陣營,如有需要,我們將委派得力作家采寫助力、共襄大業。
當我提到在完成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化工泰斗侯德榜》傳記文學集之后,準備立項采寫“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報告文學集的創作計劃時,學儒先生眼中陡然一亮。他鄭重道:“這是國之重器的歷史注腳,題材如金如鉆!”他隨即叮囑,務必深扎下去,從頂層設計到細微采訪,要如開掘礦脈般層層深入,力爭打造精品力作。他承諾將傾力相助,那字字句句,宛若巨石投入心湖,激起的不僅是漣漪,更有我心生的感激之浪。
座中的海潮先生與汪鑫先生,如兩股新泉注入我們思想的河道。海潮先生鄭重呈上新編《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輯)》,書頁承載著化工人的精神譜系。我亦應學儒先生所愿,贈送了 “文脈水脈通,儒學道學明”和“上善若水”書法作品。學儒先生也以《龍騰中國》《文化江河》作品相送。墨跡流轉于紙面,墨香飄逸于滿室,也流動在眾人心間。這場景豈止是筆墨交誼?分明是兩條大川在文學版圖上找到了彼此,即將匯聚成更為壯闊的奔流。
那一刻,我們皆在無聲中領悟:文學之脈與行業之魂,本就如同江河之水,遇山則繞,逢壑則填,看似各有其道,實則終將相匯入海,共同滋養著華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
我們告別時,心中早已埋下無聲的誓言。未來之路,不再僅是各自領域內跋涉的孤影,而是兩股清流匯集,共同沖刷出報告文學嶄新的河床。我們深知,為這時代留下真實而滾燙的烙印,雖我們力量微薄,但意志堅定。文學之脈,終將在我們手中,化為大地之下汩汩奔涌的不竭潛流、滋潤神州。
我們期待著與更多行業作家協會合作聯手,共同書寫新時代的最美詩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