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雪峰山西麓層巒疊翠的山坳間,56歲的侗族漢子潘榮海正弓著腰在煙田里查看煙葉長勢。左腿因四級傷殘略顯蹣跚的他,指尖撫過綠意盎然的煙株時,眼里卻閃爍著灼灼光芒。誰能想到,這個曾經被命運絆住腳步的殘疾人,從未向命運屈服,不斷探索模式、精進技術,探索出一條山地“金葉”致富路,如今已成為帶動涼傘鎮千畝煙田發展的產業領軍人。
破繭:從"試錯者"到"新農人"
潘榮海查看煙葉長勢
據企媒創氪獲悉,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潘榮海的前半生像極了大山深處倔強的竹筍——即便巖石壓身,也要尋隙生長。承包蔬菜大棚遭遇滯銷,種植中藥材碰上倉儲難題,經營柑橘園受困運輸瓶頸……十多年間,這個不服輸的漢子在農業領域不斷試錯。"最困難時連娃的學費都要向親戚借,但我就認準了土地里能刨出金疙瘩。"潘榮海揉搓著飽經風霜的腿桿說道。
轉機出現在2020年春天。縣煙辦在摸排產業幫扶對象時,發現了這個屢敗屢戰的"特殊創業者"。"潘大哥雖然腿腳不便,但頭腦靈活、吃苦耐勞,農業生產管理經驗豐富,正是發展現代煙草農業需要的新型種植主體。"縣煙草專賣局負責人回憶道。在了解到目前煙用機耕道、生物質燃料烤房、煙草專用農機等基礎配套設施設備越來越完善,煙草專業合作社提供播種育苗、大田植保、采收烘烤全流程“一條龍”服務,煙草部門還嚴格執行“網格化管理+技術跟蹤指導”模式后,潘榮海欣然接受了建議,很快,從煙葉收購政策解讀到煙農貸綠色通道,從山地宜機化改造到生物質燃料烤房建設,一套量身定制的山地煙葉種植方案讓潘榮海重燃希望。
蝶變:科技賦能山地"金葉"
煙葉技術員進行指導
"以前覺得種煙就是賣力氣,現在才知道這是門精細活。"不管是煙站技術培訓課堂上,還是煙葉標準化生產示范現場會上,潘榮海總是坐在第一排。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井窖式移栽技術""中溫中濕烘烤工藝"等專業術語,手機里存著各個生產環節煙葉技術員現場指導示范的視頻。通過日復一日的潛心鉆研,他摸索出很多當地煙農公認的"金點子"——用特制噴頭和控制器,實現精準施肥施藥;改造農機機頭,一次性完成深翻起壟;設計"移動板凳"在烤房內靈活裝炕。
據企媒創氪獲悉,在煙葉技術員指導下,潘榮海將120畝坡地打造成特色山地煙"示范片":配備北斗導航系統的起壟機完成機械化作業,無人機精準植保,因地制宜的“半斬株”帶莖采烤。"去年單是推廣上部煙葉充分成熟采收技術,就讓畝均增收200多元。"他如數家珍地展示著手機里的煙葉交售數據。如今,他購置的兩臺中型農機不僅服務自家煙田,還為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年增收超5萬元。
振翅:金葉生金鏈 帶富眾鄉鄰
煙葉技術員指導煙農識別不同煙葉
走進黃雷村村民活動廣場,墻上"先富帶后富 共走振興路"的標語格外醒目。作為村里先富起來的一批人,潘榮海始終沒有忘記反哺這片養育他的土地,他積極配合政府和煙草公司宣傳煙葉種植政策,在生產技術推廣方面發揮“傳幫帶”作用,充分盤活了村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讓村民們看到了產業振興的希望,堅定了攜手走上“金葉”致富道路的信心,近年來,隨著煙葉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大,村里的撂荒地在潘榮海等煙農的精心耕耘下,已蛻變成種煙種糧的“聚寶盆”。
在政府引導下,潘榮海牽頭打造“煙草+N”產業多元化發展模式,帶領10余名職業煙農積極投身于湘西北特色山地煙的經營管理,推廣“烤煙+牧草+玉米”生態循環種植模式,去年涼傘鎮片區煙農戶均增收1.8萬元。站在新落成的現代化密集式烤房群前,這位侗家漢子掰著手指算賬:“去年煙葉畝產值突破了4000元,加上輪作糧食和牧草種植,這片山地真成了'金銀田'!”(作者:劉旭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