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消費者擔心房子優質化會抬高房價,住房城鄉建設部明確“好房子”≠“貴房子”
隨著國家強制性標準《住宅項目規范》于今年5月正式實施,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設正全面推動。近月推出的廣州新房,3米層高普遍達標,部分項目甚至達至3.3米。但專家指出,除了層高,規范標準還涉及多個維度,目前“好房子”仍較稀缺。同時,部分消費者對“品質溢價”有所擔憂。有業內人士指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貴房子”,其核心在于精準回應居民居住需求,打造不同功能梯度、價格梯度的好房子產品,將是樓市同質化競爭破局的關鍵。
業內人士認為,打造不同功能梯度、價格梯度的“好房子”產品,將是同質化競爭的破局關鍵。何璐詩/攝
多數在售樓盤于新政前報建
“好房子”還在逐步落地
自今年5月《住宅項目規范》正式發布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的質量升級。規范以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為目標,列明多項技術細則,在層高、噪聲、電梯等多方面有新的要求。其中包括住宅層高由現行版本規定的“宜為2.8米”提升至“不低于3米”;樓板隔聲性能指標由“不大于75分貝”提升為“不大于65分貝”;住宅建筑平均層數類別為高層Ⅱ類的18層至26層,最高容積率為3.1,最大高度為80米。
隨著新規范落地,增加層高、降低噪聲、智能配置、適老化等成為各地“好房子”的調整方向。而廣州今年推出的新房,多數層高達到3米,不少項目更在3米以上,如近月新盤保利天曜層高為3.1米至3.3米,越秀東山云起層高為3.1米,珠江天河都薈層高為3.15米……
不過,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稱:“目前市面上完全符合‘好房子’國標要求的產品并不多,大部分是新政前報建,八成以上樓盤未完全達到《住宅項目規范》內的標準。”他進一步解釋,不少樓盤是個別指標達到標準,如很多樓盤能做到層高超3米,但隔音、總高不超過80米等標準未必能達到。“作為一項新的國家標準,落實《住宅項目規范》需要一定時間。”他說。
300萬元至500萬元總價住宅
仍是廣州房地產市場主流
新規出臺,不少購房者一方面對“好房子”充滿憧憬,另一方面擔心其優質化趨勢會帶來價格壓力。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當前很多購房者對“好房子”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只有大平層、高端住宅才是好房子。
事實上,上月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宅項目規范》實施新聞發布會上,標準定額司司長姚天瑋便明確,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貴房子”。“建‘好房子’是要通過好的設計、好的施工、好的材料、好的服務等,解決居住中的痛點問題,全面提升住房品質。不同地區、不同面積、不同價位都應當有不同的‘好房子’。”他說。
李宇嘉告訴新快報記者,《住宅項目規范》設定了國家層面的最低標準,包括建筑安全、節能綠色、功能空間配置等,而“好房子”是在這些底線之上,進一步提升居住體驗的差異化產品。在李宇嘉看來,“好房子”是多樣的、普惠的,“貴房子”只是“好房子”的系列之一,企業應生產不同功能梯度、價格梯度的“好房子”產品。“從廣州新房成交結構來看,總價300萬元至500萬元區間仍是主力成交區域。相比之下,總價800萬元以上的新房占比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多數購房者的需求集中在改善型或首置型產品。”李宇嘉分析稱,“好房子”應重點聚焦這部分人群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端。
廣州世聯研究院副院長崔登科認為,地方對“好房子”需要有細化標準,不同面積段、總價段的“好房子”,呈現的方向可能不同,一些軟性的標準,如配套設施、以人為本的設計等,最好有一些項目案例,讓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好房子”的標準,更容易去挑選“好房子”。
新房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
靠“好房子”打造差異化優勢
隨著樓市進入深度調整期,開發商之間的產品同質化問題愈發突出。尤其在廣州市的海珠、白云、天河等熱點板塊,不少樓盤主打80㎡至120㎡三至四房戶型,產品設計相似度高,價格戰仍然為主要競爭手段。
對此,李宇嘉表示:“‘好房子’是擺脫同質化內卷的關鍵,不要把‘好房子’單純理解為高投入、高回報的高端產品,而應該理解為對客戶需求的精準匹配,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他指出,開發商可以在國家規范的基礎上,通過區位優勢、戶型優化、配套升級、智能化系統等方面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好房子’主要體現在開發商對于客戶需求的響應度,例如在戶型設計上,有否考慮私密性、采光通風、防音降噪,有否考慮老年人休息、小孩子上學,甚至是寵物的活動空間等,一些對客戶細微需求的滿足,不一定要花很多錢,關鍵是要有心思,同時也考驗各個施工環節的配合。”他說。
李宇嘉特別提到,目前市場上部分項目在“得房率”上過度堆砌,甚至通過“偷面積”方式提高贈送比例,導致公共空間被壓縮、大面積飄窗設計下私密性下降等問題頻發。“這些做法看似提升了性價比,其實是對公共空間的侵擾,且犧牲了居住舒適度,反而不利于口碑建立。”他說。
“好房子”不僅是產品力的比拼
更是兌現能力的較量
除了硬件設施要達標,“好房子”的另一個關鍵在于兌現承諾的能力。無論是前期的設計理念,還是后期的物業服務、社區運營,真正的“好房子”需要長期穩定的品質保障。
李宇嘉強調:“‘好房子’要實現從建設到交付、從家裝到設施、從銷售承諾到最終使用的始終如一。如果配套中途縮水、變更設計,就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為此,他建議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項目批后建設過程的監管,確保開發商嚴格按照規劃施工,杜絕隨意變更設計、降低標準的行為。同時,還應關注配套設施是否具備可持續維護的能力,避免因后期管理不善導致物業費上漲、居住體驗下降等問題。
黃韜則指出,政府推動“好房子”建設,本質上是在提振市場信心。“它傳遞出一個信號:現在置業是有保障的,有明確質量底線支撐。”他表示,“好房子”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建筑規范等物理指標上,更在于其軟性優勢,如區位環境、生活配套、景觀資源等方面。
不過,目前購房者對“好房子”的認知仍較為模糊。黃韜指出,多數買家會關心項目是否符合新規,但對《住宅項目規范》中的具體技術標準了解有限。“一些樓盤只突出自身優勢,而回避短板,這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他表示,隨著更多符合“好房子”標準的項目落地,市場教育也將逐步推進,購房者對“好房子”的理解將更加清晰,選擇也將更加理性。
采寫:新快報記者 何璐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