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王學雷 |《續補藏書紀事詩箋證》前言

0
分享至


半部他人紀事詩

——《續補藏書紀事詩箋證》前言

文 | 王學雷

王謇先生少年時從蘇州名宿沈綏鄭(修)習考據,繼列黃摩西(人)、金松岑(天翮)、章太炎(炳麟)、吳瞿安(梅)諸大師門下受國故。一生治學興趣廣泛,又勤于著述,惜生前僅出版有《宋平江城坊考》《鹽鐵論札記》兩種,其余著述多未刊行。先生的《續補藏書紀事詩》則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經友人整理油印才得以問世的一部作品,在近五十年來的藏書界及近世藏書文化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廣泛的影響。

《續補藏書紀事詩》油印本行世之后,數量上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于是產生了各種版本,但包括油印本在內的各版本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可以說《續補藏書紀事詩》迄無善本。因此,我在2013年秋下決心對其重加整理,主要著力于校勘和箋證兩個方面,同時留意此書的寫作經過。

自葉昌熾創《藏書紀事詩》后,繼踵者不絕,以“藏書紀事詩”為名的著述,或存或亡,名目蓋不下十種,體例上亦率多依仿?!独m補藏書紀事詩》體例依仿葉書,內容則繼有補充,其油印本扉頁上有洪駕時先生所寫的一則《引言》:

吳縣王佩諍謇,博學多才。家有澥粟樓,藏書甚富,又好著述,嘗輯《宋平江城坊考》傳世。讀葉鞠裳昌熾《藏書紀事詩》后,依其體續補一百二十余首,為其晚年未定稿。今集資付印,供研究藏書源流之參考云。

其中“依其體續補”五個字,即是對此書體例內容最為精練的概括,故常為論者所引用。如陳聲聰先生謂:“王佩諍(謇)……《續補藏書紀事詩》一百二十余首,蓋續葉鞠裳之作也。”(《兼于閣詩話》卷四“澥粟樓藏書紀事詩”)鄭逸梅先生謂:“吳中王佩諍賡續葉鞠裳的《藏書紀事詩》成《續補藏書紀事詩》,凡一百二十余首?!保ā段脑坊ㄐ酢追N油印書冊》)周退密、宋路霞先生謂:“讀葉鞠裳(昌熾)《藏書紀事詩》而善之,依其體例作藏書紀事詩一百二十余首?!保ā渡虾=貢o事詩》)

關于《續補藏書紀事詩》的寫作起因,王謇先生在書中的“倫明”詩傳中有一段夫子自道:

(倫明)因見葉鞠裳(昌熾)《藏書紀事詩》尚有可續補者,乃作《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載天津《正風》雜志。拙詩之作,蓋由先生啟之也。

后來周退密先生卻據此認為,《續補藏書紀事詩》所“續補”的對象是倫明的《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而非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他在跋文中寫道:

余讀集內倫哲如明一條,自謂續補之作,實受倫氏所作之《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之啟發而作,是倫氏續葉著,而先生又續倫氏之作而為此也。一書之作淵源有自如此(《杲堂書跋·續補藏書紀事詩》)。

起先我也非常認同這個看似新穎的見解,感到周退老“讀書得間”,但經過認真思考,卻又覺得“于義未安”。從先生的這段話中,我們只看出《續補藏書紀事詩》的寫作是受到《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的啟發,而絲毫看不出有“續補”之意。不知周退老如何從中看出了“續”的意思?可能是受了其中倫明見葉書“尚有可續補者”這句話的誘導,想當然地認為《續補藏書紀事詩》則是“又續倫氏之作”了吧。最近獲讀周生杰先生新著《藏書紀事詩研究》,他在書中就提出了“王書名為《續補藏書紀事詩》,所‘續補’者何”這個問題,通過研究,他所得出的結論依然是“續補葉書”,而“非為續補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而作”。

說到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這本書,起初并無單行本,而是分期連載于1935、1936兩年間吳柳隅主編之《正風》半月刊中。但這個雜志出刊于天津,在當時較為冷僻,南方士人一般不易見到,即連見多識廣的周退密先生在多年后仍嘆“傳布未廣,更未一見”(《杲堂書跋·續補藏書紀事詩》)。王謇先生獲讀此書也不無波折,其友人巢章曾致函說:

《正風》較冷僻,抄手亦不易覓,已托書店及友人留意。倘能買或借得原本,當奉寄或由章寫寄。惟恐不獲速償斯愿耳。北地藏書家,章所知有限,恐倫先生多已羅入,姑稍待再寫呈(原件書于巢章贈王謇文安邢氏后思適齋紅印本《明湖顧曲集》副葉)。

巢章先生是位熱心人,他原本想在買到或借到《正風》半月刊后,再將原雜志或抄寫稿寄給先生。后來事情卻發生了變化,得知先生比他先見到了《正風》半月刊后,于是又致函說:

幸乞垂示《正風》,此間迄無所得。南中移寫,想得其全?倫君之著,亟思一讀,想不吝惠假耳?(南中抄寫之潤如何計算?此書共幾許字?所費幾何?并乞示及。)(原件朱筆題于巢章轉贈王謇的李宏惠編述《說朝鮮與中國關系歷史》油印本封面及內封。)

可見當時覓讀倫書之不易。類似的情形也見于先生的其他友人間,鄭逸梅先生就曾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倫明著有《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聞曾載某報,我沒有看到,僅見葉恭綽的《矩園余墨》附錄一部分,非其全豹。幸同鄉王佩諍錄有完整稿,蘇繼庼向之借抄,我看到了喜不自勝,再由蘇家轉錄(《文苑花絮·幾種油印書冊》)。

對于這樣一本來之不易的書,先生猶精加抄存,今存先生手訂的《澥粟樓書目(中)》中即有“《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一冊,不分卷,倫明。精抄本”的著錄。這個精抄本想必就是鄭逸梅“再由蘇家轉錄”的那個底本吧。

但是,作為與葉昌熾同樣有著“藏書癖”的同鄉后學,王謇先生照理應該“怵他人之我先”,率先繼踵《藏書紀事詩》,可他卻說“拙詩之作,蓋由先生啟之也”,自居于倫書之后。這是出于何種原因?似有必要作些解答:“藏書紀事詩”這種體裁的作品以記人記事為主,這就需要作者不僅要有深厚的學識,而且還要具有較豐富的人生閱歷。葉昌熾當然無愧于這樣的作者,其書收錄五代至清末的藏書家有1100余人,雖然有人指出其中仍有遺漏,但各時代的重要人物基本被網羅在內,尤其是其中收錄的晚清人物事跡大多為其親歷親接,無論在學識還是閱歷上都有豐厚的鋪墊。這就對后來的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再大量地重復葉書中的人物內容,已然失去了意義,后來的作者唯有通過自身的學識和閱歷,采用“補”和“續”這兩種方式進行寫作,方能體現各自的價值。倫書亦不過是“為益數十人”(《自序》)而已,對王謇先生的要求似乎也就不會更低。我們不妨從《藏書紀事詩》早期的版本刊刻時間來看王謇先生與它的關系:此書的初刻本完成于1898年,收錄在葉氏門人江標所輯的《靈鶼閣叢書》中,是年王謇先生才十一歲;后來葉氏對初刻本不很滿意,1910年又有了家刻本,是年先生也不過二十三歲;約在1931年,蘇州文學山房又有翻印本,此時先生已四十四歲。假設先生此時已有“續補”此書之意,但在我看來,按照當時的條件未必能達到理想的境地。先生當時固然在學識上無甚問題,但在人生閱歷上卻尚待更深廣的時空加以延展。先生五十歲以前都生活在蘇州,少年時即有博學之譽,且富藏書,學識不可謂不豐,師友切磋,交游亦不可謂不廣,然早年病羸,平生足跡不出寧滬一線,交游范圍主要還局限于蘇州地區,可以說閱歷尚未達到深廣的程度。若反觀其時之倫明,年長先生十歲,寫《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時已年近六旬,又常年身居北平,時空閱歷自然要比先生來得豐富。因此,他能先于先生著鞭并不令人奇怪,先生的寫作受到其啟發,成書在后也是理所當然。

先生獲讀《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的具體時間尚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在五十歲左右。對他而言,倫書與其說是“啟發”,倒不如說是“激發”,因緣際會,此時先生的人生進入了成熟期,更邁向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1937年抗戰爆發,年末先生避寇滬上,任各大學教授。雖僻處孤島,仍專心治學,此時也可以說是他學術上邁入了“井噴期”。五十年的蘇州生活是夢影前塵,卻頗堪回顧。寓滬后,不光許多吳門舊雨紛至沓來,更結識到了許多滬上新知,人生閱歷也就這么積攢了起來,加上倫書的“激發”,先生著手寫作《續補藏書紀事詩》從此提上了日程。

有趣的是,其實先生早先確實也曾懷有“又續倫氏之作”的意思,但未曾特別加以明說?!独m補藏書紀事詩》不僅頻繁易稿,而且有三度易名的情況,則未必為學界所知。一是《續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此名見于先生遺藏《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一續)》鈔本所附的三葉稿紙,上有先生所寫的“冒廣生”父子詩傳,標題作“續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下署“碧山舊廬著書之一”。二是《三續藏書紀事詩》——此名見于先生手訂的《澥粟樓書目(中)》中:“《三續藏書紀事詩》三卷三冊。佩諍自撰稿本?!绷磉€見于蘇州博物館藏《江左石刻文編》鈔本中先生寫有“王則先”詩傳的一份手書散葉,作標題“三續藏書紀事詩之一”。三是《再補續藏書紀事詩》——此名見于下文要提及的清稿本“倫明”詩傳中“拙著《再補續藏書紀事詩》,蓋由先生啟之也”。

第一個名稱《續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顧名思義就是“續”倫書;第二個名為《三續藏書紀事詩》,似可這么理解,如果葉書算作“一”,倫書自是“二”,那么此書稱為“三續”,亦表明所接續的是倫書;由此再論第三個名稱《再補續藏書紀事詩》,“再補”就是“又補”,對象是《續藏書紀事詩》,這個“續”自然是指接續葉書的倫書??傊?,這三個名稱指向的都是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應無問題。問題是,為何最終定名為《續補藏書紀事詩》?我們不妨從兩個方面理解:首先從讀者的認知角度考慮,《三續藏書紀事詩》和《再補續藏書紀事詩》這兩個名稱都不太清晰,尤其對一般的讀者而言更不易理解,如果不知有前面兩種書,則所“續”為何,就很難弄明白;其次我感到應與先生后來所處時勢境遇有關,因為此書的寫作一直持續到1949年以后,書中有不少是20世紀50年代才有的表述。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有其時代的進步性,但依然是舊國民政府的象征,書中的許多人物則又都進入了新政權所締造的新時代。如果書名仍以“辛亥”,尤其是以“續辛亥”來冠名,自然就不再契合新時代的語境。所以,先生改用“續補”這個通用的詞匯來命名,是其采用的一種與時代語境不相違背的手法。這樣做不僅可擺脫原來所處時代的限定,契合當下的時代語境,更突顯了“依其體續補”《藏書紀事詩》的這個主旨。

據現有資料來看,王謇先生撰寫此書的過程并不短暫。如從1937年先生五十歲算起,到書中提及的鄭振鐸1958年“奉使國外,飛機失事焚歿”,以及徐恕1959年“歿后,其子遵遺志全部捐獻”,再到1969年先生八十二歲逝世為止,至少經歷了三十年的時間,可以說是貫穿了先生從中年到晚年這三分之一強的生命歷程。陳君隱先生曾有詩詠此書:“澥粟主人何太癡,長將結發市書皮。到頭贏得名無傳,半部他人紀事詩?!保ㄒ娪凇秾W海叢書》本卷首題解)《續補藏書紀事詩》盡管沒有經先生本人最終定稿,但這“半部他人紀事詩”對近代藏書史研究所產生的影響,卻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續補藏書紀事詩》得以問世,自然應該提到洪駕時先生。洪駕時(1906—1986),字介如,浙江慈溪人,久居蘇州佛蘭巷,因顏所居曰佛蘭草堂。早年與王謇先生同事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一生以抄書為樂,尤其抄寫保存蘇州地方文獻不遺余力。晚歲居滬,就職于上海自行車廠,仍利用業余時間為公私藏家抄寫了大量書籍。他曾為王謇先生無償抄寫過許多古籍,在《續補藏書紀事詩》中就有記述,交情并不一般。

《三續藏書紀事詩》和《續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的稿本今不知流落何許,但現在仍能見到由洪駕時先生手抄的兩種《續補藏書紀事詩》清稿本。這對了解該書的寫作過程大有幫助:

第一種原存先祖母處,先祖母2002年去世后,不知何故與先生的《宋平江城坊考》《書目答問版本疏證》等手稿一同散失在外。后來我在蘇州一家舊書店中見到,但索價甚昂,一時猶豫,旋被售去。痛悔不已。楊旭輝君有心,曾據以摘其精要,撰《王謇〈續補藏書紀事詩〉清稿本敘錄》一文,發表于《語文知識》2009年第4期(以下簡稱“楊文”),乃能窺得此稿本梗概。此稿本在“2013年泰和嘉成書畫·古籍常規拍賣會(二)”中出現,當時僅見書影兩頁。沒有料到的是,在2020年10月17日,又現身于泰和嘉成拍賣公司的藝術品拍賣會上,并幸運地為我拍得。在獲得此稿本后,即與楊文的描述和部分摘錄的文字進行對勘,并未發現有特別的差異,基本可認定即是那本從先祖母處逸出者。我們稱作“清稿本”。該本捻裝一冊,協進源500字綠格稿紙藍墨水鋼筆繕寫,每半葉10行,行25字,65個折葉。內容分為四卷,卷前未單列目錄,目錄寫在前四葉眉端,從“丁士涵”起至“缺名氏”止,但順序與正文不侔。卷首書名下署“流碧精舍海上叢著之一”。正文卷一從“沈錫胙”起至“倫明”止;卷二從“王其毅”起至“袁思亮”止;卷三從“汪之昌”起至“姚方羊”止;卷四從“翁同龢”起至“黃裳”止。詩頂格寫28字占兩行,詩傳另起低一格寫自然分行,行24字,小字占半行。正文人名上多數標有阿拉伯數字序號,有的人名序號改動兩到三次,應該是為以后制定目錄及最終順序而作的臨時性標識。部分人名上寫有生卒年及身份,有的還施有浮簽加以補充。對稿中的訛誤,王謇先生作有不少更定。

第二種清稿本為友人卜若愚君所藏。為避免混淆,此本我們稱作“洪本”。該本線裝一冊,中華書局560字綠格稿紙藍墨水鋼筆繕寫,每半葉13行,行25字,47個折葉。不分卷,卷前有《目次》,上下分四列,從“丁士涵”起至“缺名氏”止,錄139人。順序與清稿本眉端所列目錄基本一致。人名下面圈有與正文相對應的頁碼。卷首書名下署“流碧精舍海上叢著之一”。正文詩頂格寫28字占兩行,詩傳另起低一格寫自然分行,行24字,小字占半行。其中“徐紹楨”“范祥雍”兩詩傳為后加浮簽,分別粘于“馬一浮”“程守中”詩傳眉端。全稿施有斷句,然破句甚多,殊不足據。

通過對兩個本子的對勘發現,清稿本較洪本為早,洪本雖然較晚,但人數上卻不及清稿本多。如秦更年、袁思亮(附葉啟勛、葉啟發)、曹元弼、羅振玉、吳庠、倫明、姚方羊、徐恕、黃裳11人未見于洪本,而清稿本后來作了增補;洪本文字上的訛脫,在清稿本中大多予以更正,而清稿本中的補充文字則未見于洪本。如沈維鈞詩傳,洪本作“曾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工作,又主持皖中書庫”,清稿本原同,但后來改作“歷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干事、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博物館學系教授”;又“楚考烈王壽春大庫所謂‘李三孤堆’者發掘后,迭出古器,君避寇寓皖,泥細拔金釵以易古物而歸諸公庫”,清稿本原同,后來改作“楚考烈王壽春大庫所謂‘李三孤堆’者發掘后,迭出古物,君曾至皖北,購得楚銅器數件而以捐獻公庫”;再如“近年,吳中滄浪亭書庫遷拙政園,君任典藏編目”,清稿本原同,后改為“革新后,吳中滄浪亭書庫遷拙政園,君主典藏編目。蘇州文管會成立,又聘君為專職委員”。這樣的改動還有不少,限于篇幅,不一一例舉。

這兩個清稿本都是洪駕時先生抄寫的,可見他對《續補藏書紀事詩》的撰寫與流傳之功誠不可沒。

在清稿本“倫明”詩傳最后,王謇先生綴有這樣一句話,“拙著則并未刊行也,一俟修正問世,當先以油印試之”,說明先生曾有油印流布《續補藏書紀事詩》的打算,可是這一愿望在其生前沒能實現。幸運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洪駕時先生親自整理繕寫,并鳩集同人故交集資將《續補藏書紀事詩》油印了出來,這個油印本從此就成為我們今天所見各種通行版本的“祖本”,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茲將其情況略述如下:油印本不分卷一冊。玉扣紙線裝,淺紅色封面,隸書題簽(應為蔣吟秋所題)。扉頁有《引言》一則。卷前為《藏書家姓名》(即目錄),分上中下三欄排列。卷首書名下署“流碧精舍海上叢著之一 古吳王佩諍謇著”。全書40葉,每半葉11行,詩占28字,詩傳另起低一格寫自然分行,行29字,小字占半行。

如果與清稿本進行比較,油印本體例上與之有著明顯的差異,顯示出清稿本較多地保存了《續補藏書紀事詩》的原始面貌,油印本則是經過精心編次而成:如清稿本每卷人名上都標有阿拉伯數字序號,油印本去除了這些無甚必要的臨時性標識;從兩個本子的人名排列順序上看,清稿本雖然分卷,但人名排列次序卻是十分顛倒紊亂的,并不能看出他們之間在生平、身份上有何關聯和相似。就以其中所載人物的時代和年齡論,周中孚(1768)年齒最高,置于全書的第78位,而瞿鳳起(1908)年齒較弱,卻置于全書的第二位。同樣的情況亦普遍存在于其他各卷中。相比之下,油印本雖不分卷,但人名順序則經過了精心斟酌整理,先是按王謇先生五位業師的年齡先后順序進行了排列:第一位沈修(1862);第二位黃人(1866);第三位章炳麟(1869);第四位金天翮(1873);第五位吳梅(1884)。其后再按人物年齡時代順序排列,從年齒最長的周中孚始,繼則翁同龢(1830)、李慈銘(1830)、汪鳴鑾(1839)等。雖然后面人物先后順序偶有倒錯的現象,但大體上還是遵循著以年齒為序的體例。油印本將五位業師排在最前,是出于王謇先生的授意,還是洪駕時先生在后來整理過程中產生的想法,一時無法判斷,但不失為一種符合情理的排列。

油印本與清稿本載錄的人數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油印本載錄126人,附錄19人,總計145人。清稿本載錄133人,附錄23人,總計156人,較油印本多出費采霞、周越然、羅爾綱、周樹人、阿英、朱仰周、姚君素、趙元芳、吳頌平、王鏤冰、黃裳11人。

油印本與清稿本中用語稱謂上的差異也頗值得一說。時間稱謂上,清稿本凡是以干支紀年或民國紀年的地方,油印本一律改作公元紀年。如“改制丙辰歸道山”改“一九一六年歸道山”、“癸丑之役”改“一九一三年之役”;凡是表示抗日戰爭的干支“丁丑”,油印本一律改稱“抗戰”。他如“改制”一律改稱“辛亥”,而“革新”一律改稱“解放”;地名機構稱謂上,清稿本“海上”“春申江”,油印本一律改稱“上?!?。他如學校,大學清稿本稱某庠,如“吳東莊大庠”改稱“東吳大學”、“輔仁大庠”改稱“輔仁大學”。中學清稿本多稱學舍,如“瑞云學舍”改稱“振華女學”、“龍華學舍”改稱“南洋中學”。圖書館清稿本皆稱為“書庫”,油印本則悉改稱“圖書館”,如“海上市書庫”改稱“上海圖書館”、“武林書庫”改稱“浙江省圖書館”;人稱上,清稿本與油印本之間的差異就更多了。另如“辭世”稱“涅槃”、“謝世”稱“頹壞”等等,不一而足。

對同一人物生平事跡的記載和表述上,油印本與清稿本的差異亦所在多有。除了一些語意晦澀或是繁復拖沓的詞句被油印本刪除,清稿本中一些涉及當時還健在人物的評價和事跡,因礙于時代或人情,在油印本中遭到刊落或改寫。此類例子甚多,在此不便列舉。

前面已經指出,《續補藏書紀事詩》的最終定名,應與先生后來所處時勢境遇有關。同理,從以上清稿本到油印本的變化,尤其是用語稱謂和人物生平事跡的記載和表述上的明顯變化,更顯示出與時勢境遇的緊密關聯。

對于清稿本與油印本的關系,楊文認為“此清稿本乃其祖無疑”,也即是說清稿本是油印本的“所從出”,是油印本的“祖本”。出于謹慎,楊文還判斷“油印所據之本是否還有更后的修訂稿本,抑或就是此本,尚難定論”。對于它的價值,楊文歸納了以下幾點:一“完整條目可補入者”。就中如簡又文、羅爾綱、黃裳、朱仰周、姚君素、趙元芳、吳頌平、王鏤冰諸人,油印本沒有收錄,而清稿本卻有,可以輯補。二“簽條未被補入油印本者”。油印本有收沈修、馬一浮,清稿本上于此二人事跡有浮簽加以充實,而油印本沒有采用?,F在看來,似采用為宜。三“敘述史實更詳實者”。油印本中雖載有沈錫胙、瞿鳳起、陳奇猷、葉承慶、邵章、范祥雍、謝國楨、鄭振鐸等人,相較清稿本為略,從保存文獻的角度也不宜忽視。四“敘事相異可資備考者”。如吳慰祖、程守中、吳庠三人的詩傳,清稿本與油印本文字上有較大的差異,值得對比參考??傊?,“清稿本可補正通行本者,亦多有之”。

通過對清稿本與洪本的考察,使我們對《續補藏書紀事詩》的寫作過程會產生許多新的認識,同時對油印本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油印本畢竟是經過后期加工整理成型的版本,清稿本與洪本雖然很有價值,但并不能取而代之。當然,對油印本的得失還需要進行一番評估,這也是下面我們討論其后出現的各個版本的起點。

油印本的印量通常都不會太大,且非正式出版物,大致僅在當時的藏書界和學術界內部有限地流通,庶幾“供不應求”。于是在問世至今不到50年的時間里,《續補藏書紀事詩》就陸續出現了另外幾個版本:第一個是1985年北京大學《學海叢書》本。是本的編校者為徐秋禾(雁)先生,他將《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續補藏書紀事詩》《廣東藏書紀事詩》《續藏書紀事詩》四種藏書紀事詩加以合刊,總名《續補藏書紀事詩四種》,作為《學海叢書》中的第一輯第一種刊行,中文打字機打字油印。其中《續補藏書紀事詩》所用的底本就是油印本。第二個是1987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李希泌先生點注本。是本所據底本也是油印本,還對正文稍加注釋。后面附有潘景鄭撰寫的《后記》、甘蘭經撰寫的《王佩諍先生事略》及馮淑文編寫的《藏書家姓名筆畫索引》;第三個是199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外二種)》本,點校者為楊琥先生。《續補藏書紀事詩》作為其中的一種,與《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廣東藏書紀事詩》合刊。其所用的底本則是李希泌點注本,并未用到油印本,其中各條目大都作有題解,并對正文間有注釋。

這三個版本對《續補藏書紀事詩》的擴大傳播確實起了較大的作用,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學海叢書》本扉頁有一牌記,稱“本冊系內部交流版,海內書迷,幸勿翻印,致生誤會”,可知亦同油印本一樣系非正式出版物,印量也不會很多。還有由于當時物力條件的限制,采用的是中文打字機先在蠟紙上打字,然后再油印,故其中有許多字跡不夠清晰,一些無法打出的字形成空格尚待手工填寫。況且紙敝墨渝,閱讀上并不理想;李希泌點注本和楊琥點校本才是正式出版物,前者印數3300冊,后者達到了5000冊。現在,油印本和《學海叢書》本已然成為書迷眼中的“珍本秘籍”,精明的書商亦奇貨可居,開出的售價更令人咋舌,想要擁有和閱讀已十分困難,而點注本和點校本自然就成了現今便于獲得和閱讀的通行本。然而按照常理來說,后來的整理本在質量上通常都應該“后出轉精”,可是我們檢核了這兩個通行本后,結果卻大出意料:李希泌點注本中文字脫誤現象十分嚴重,語意難明之處所在多有。于是將其作為底本的油印本拿來覆校,發現油印本中的訛誤不僅幾乎為其所承襲,大都未改,卻又新出了不少訛誤;楊琥的點校本中的訛誤則又完全承襲點注本,也同樣新出了不少訛誤。

為何這兩個后出通行的整理本卻如此“一反常態”呢?這與整理者的自身業務水平和工作態度不無關系,但客觀原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即油印本所存在的問題。

整理舊籍,底本是關鍵,副本、參校本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當時整理《續補藏書紀事詩》并不具備副本和參校本,清稿本自不可見,所據的唯有油印本。整理者依靠自己的學養固然可以糾正其中一部分明顯的錯誤,但總不能做到徹底。據李希泌先生在《前言》中稱,他做點注本時所用的底本是謝國楨先生所贈的油印本,后來又借用了潘景鄭先生所藏的油印本作為參考。需要指出的是,謝、潘兩本無疑是同一個本子,文本上不存在差異,也就表明彼此不具有對勘之價值,形成不了底本與副本的關系,對李希泌先生的整理工作提供不了什么實質性的幫助。油印本所存在的問題,李希泌先生在《前言》中沒有明確地指出,但潘景鄭先生在《后記》中似乎就已婉轉地指出:“《續補藏書紀事詩》一卷為故友王君佩諍晚歲遺著之一。歿后數年,友人醵資為之印行流傳,顧非君精湛之作也?!彼J為此書并不“精湛”,大概即暗含有對油印本整理上的不滿之意。相比之下,范祥雍先生的批評則顯得更加具體,他在致徐雁先生的函中即明確指出了油印本整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此書系初印本,因當時條件關系,草草完事、急于流通,其中謬訛不少。即以我個人的一首詩而言,有好幾個字抄錯。初讀簡直看不懂,經過仔細思考,才知為抄寫者所誤?!边z憾的是,這些問題沒有被李希泌先生意識到,油印本中所存在的錯字誤句被他的點注本基本“照單全收”了。

洪駕時先生整理刻寫《續補藏書紀事詩》時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我們對他“草草完事、急于流通”的做法與心情應當表示理解,書中存在的“謬訛不少”也同樣應當予以諒解。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油印本中的問題后來不是沒有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問題才得以顯示,于是開始糾謬正訛,另行刻寫了一份《勘誤表》加以彌補。這份《勘誤表》有兩葉,用訂書釘將兩紙釘住后折疊,廁于油印本末,而不與原書同裝(線裝)。表中除補有油印本正文中脫漏的“沈維鈞”詩傳一則外,勘正誤字45處、衍脫34處,若將這些勘誤移錄至油印本相應的位置,則漸漸可讀了??上У氖沁@項工作似乎并不為潘景鄭、范祥雍、謝國楨等先生所知,原因應該還是出在洪駕時先生“急于流通”的心情上——尤其是潘景鄭和范祥雍先生,他們都是王謇先生生前關系密切的好友,與洪駕時先生也應該熟識,這樣他們自然是第一批油印本的獲贈者。而《勘誤表》則是在后來才完成的,或許洪駕時先生沒能及時補寄,由于這個時間差,他們的油印本中就沒能附上《勘誤表》——謝國楨先生的藏本也同樣如此。遺憾的是,李希泌先生對此渾然不知——點注本正文中就沒有“沈維鈞”詩傳,僅在目錄上標注為“有目無文”,而《勘誤表》勘正的其余訛誤,自然也不能據改了。

其實徐雁先生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些問題,他說:“李希泌先生點注本因所據底本字跡漫滅不少,又缺刻寫者原附《勘誤表》一份,又對于原文未作校訂工作,因此此本不善,存有錯誤130余處?!保ㄐ煅?、王燕均主編《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卷上“文獻錄”)他所指出的130余處錯誤,應該包括點注本后來新出的錯誤,由此再進一步論以點注本為底本的楊琥點校本,其問題更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續補藏書紀事詩》各種版本的得失作了較深入的討論,這里就此書的學術價值與得失也作一些探討。

王謇先生學問淵博,治學幾乎遍及傳統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續補藏書紀事詩》僅是其學術的一方面展示。前引潘景鄭先生對此書的評價認為“顧非君精湛之作”,一則此書未盡其力,是一部未竟遺稿;另則也未盡其才,先生的主要學術成就實遠非止此。這是基于對先生生平學術有足夠的了解,才能說得出來的話。但近十多年來,古舊書籍的收藏蔚然成風,藏書者為提高自己的收藏質量,并且獲得有效的指引,除了自身經驗的積累,則有賴于對藏書史的了解,于是藏書史研究隨之興盛,塵封多年的各種《藏書紀事詩》也紛紛被挖掘了出來——《續補藏書紀事詩》也不可謂不欣逢其盛。除了上文談到的版本得失問題,作為一部藏書史著作,《續補藏書紀事詩》在學術價值上當然也是得失互見的,論者也多從這兩個方面進行了評價。

單方面加以表彰的有鄭逸梅先生:

此后,吳中王佩諍繼葉昌熾后有《續補藏書紀事詩》,凡一百二十余首,那就涉及我熟稔的朋友,如王蘧常、范祥雍、潘景鄭、顧廷龍、瞿鳳起、謝國楨、冒鶴亭、顧頡剛、陳乃乾、吳眉孫、王蕖川、金息侯、盧冀野、蔣吟秋、巢章甫、王培蓀、王欣夫,又胡石予先師,讀了益形親切(《珍聞與雅玩·書冊》)。

還有范軍先生:

《續補藏書紀事詩》記錄、品評了近現代以江浙滬為中心的一百三十余位藏書家的藏書事跡。雖然此書篇幅不大,但由于所記多為近現代藏書中心地區的藏書家,且書中保留了大量為他書所未見的第一手資料,故頗為人看重〔《中國出版文化史研究書錄(1978—2009)·發行史·藏書類》〕。

鄭逸梅先生也是王謇先生的故交,他諳熟近世掌故,交游廣泛,書中涉及的不少人物也都是他的師長故交,所以此書會使之感到“讀了益形親切”;范軍先生則是從保存史料的專業角度,對此書作了正面的評價。

給予肯定和贊賞的同時,對此書略表缺憾的是周退密先生:

此書則網羅東南數省著名藏書家甚備,其博聞強記實足驚人,殆非旁搜遠紹、周咨博訪、勤于筆札、積以歲月,不能成此也。然吾四明藏書家如馮氏之伏跗室、孫氏之蝸寄廬、趙氏之潛防閣、朱氏之別宥齋,竟未一字及之,不亦失之眉睫乎?讀其書如揖老輩而聞數家珍,大開見聞。詩亦清勁,筆底瀾翻,逞臆而出,刊落浮華,蓋紀事詩之上乘也(《杲堂書跋·續補藏書紀事詩》)。

《續補藏書紀事詩》本身就是一部未竟遺稿,周退密先生提到的幾位藏書家未見收錄,也許有些遺憾,但“蓋紀事詩之上乘也”確是很高的評價。

至于缺點,亦毋庸為尊者諱,論者每有揭出,主要有兩點較為突出:一是記載疏誤和收錄人物地域的不平衡。如陳聲聰先生指出:

略檢頗多疏脫錯誤處。如“冒疚齋”一條,鶴亭之外祖周季貺之書鈔閣藏書,得自福州陳氏帶經堂者,曾依中郎仲宣故事,悉以歸鶴亭,文中并未一述。其長君孝魯之夫人為蒲圻賀履之(良樸)女,乃誤稱陳夫人,實為失檢。又陳伯嚴一條,在清光緒十九年,其父陳右銘官湖北提刑時,借湖北楊惺吾在日本所得宋本《黃山谷內集》及朝鮮活字本外集、別集刊于湖北,越七年始蕆事,散原實董其役。此皆是書林中勝事,亦漏而未說,致此兩條空洞無物,不免遺憾(《兼于閣詩話》第四卷)。

徐雁先生指出:

傳主詳于江浙兩省,疏于其它地區。介紹其藏書經歷、學術事跡、重要文獻聚散存逸狀況等,頗富史料價值。作品系其晚年未定稿,著述中疏漏甚多。紀傳過于簡略,聞見時有訛誤(徐雁、王燕均主編《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卷上“文獻錄”)。

老輩著書多憑記憶,所述往往失實失記,后人不必以今天的學術眼光加以苛責。這些評論只是犖犖大者,書中此類情況往往而有,特別是一些書名經常出現誤記,我在整理過程中都已指出。

二是人物收錄范圍問題。論者主要針對書中將許多一般意義上的文人學者當作藏書家收錄了進去,而對有些值得收錄的藏書家卻有遺漏提出了批評。如范祥雍先生認為:

此書體例較葉氏原書為寬。我們所知的有幾位著名藏書家未收,而教授和學者并不愛書者則多濫入??傊缮倘吨幃敳簧僖玻ㄖ滦煅愫?/p>

所謂“并不愛書者”,應是指并不愛好藏書者,即算不上是藏書家的那些教授學者。黃永年先生同樣也說此書:“缺點是有時濫了一點,有的并不以藏書見稱的學者也收了進去?!保ā豆偶姹緦W》)

與范祥雍先生的意見相似,提出更為具體批評的是周子美先生。他的意見值得單獨來說一下。他說:

內中如朱錫梁、胡蘊、沈勤廬諸人或為南社詩人、或為學術名家,向來都不以“藏書家”自命。王佩諍(謇)先生因與之相熟,其收錄有若干,不免過寬?!僬咄蹂老壬娭惺杖肷嫒舾?,如顧廷龍、瞿鳳起等雖然各有收藏,但此例亦不宜開也(致徐雁函)。

周子美先生也是王謇先生生前的好友,作為近代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從身份與職業經歷上說,他比之所提到的幾位“向來都不以‘藏書家’自命”的朱錫梁、胡蘊、沈勤廬諸人,應更該收錄到《續補藏書紀事詩》中。惟不知何故王謇先生卻將其遺漏?于是他將疑慮轉移到“詩中收入生存若干”這個問題上來,舉出當時與他一樣尚健在的顧廷龍與瞿鳳起,認為“此例亦不宜開也”。然則,翻看一下諸如《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廣東藏書紀事詩》和《續藏書紀事詩》幾本同體裁著作,收錄生存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成例既在,故此例倒不是王謇先生率先開的。惟認為收錄“不免過寬”,則與范祥雍先生的觀點不約而同。這也說明《續補藏書紀事詩》不僅存在收錄范圍過寬,又存在遺漏的矛盾現象。

以上對《續補藏書紀事詩》人物收錄上的批評確實都是中肯之言,問題可歸結為不該遺漏和不該收錄兩端。然而我卻從范軍先生“雖然此書篇幅不大,但由于所記多為近現代藏書中心地區的藏書家,且書中保留了大量為他書所未見的第一手資料”這句話中得到一個啟示——拋開其中的人物身份不談,換個更寬闊的角度來看待此書的“不免過寬”“有時濫了一點”等缺點,此書所載的一些原本就缺乏記載的文化人物事跡,卻因此得以保存,其不亦善乎?諸偉奇先生有一段綜合評論雖然很長,對《續補藏書紀事詩》的價值得失作了客觀公允的評價,不妨繁引參考:

王謇(1888—1969)本人即喜藏書,家有“澥粟樓”,收藏甚富。他的故鄉蘇州在明清兩代藏家輩出,藏書極豐富;他與近代一些學者、藏書家交往甚頻。凡此,都為他記述藏書家(尤其是江南地區的藏書家)積累了優越的條件。故書中所記或親歷或親聞,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既可視為書城掌故,又可當作近代文化學術稗史筆記來讀。書中所記姚子梁、陸鳴岡、林石廬、余心禪、徐恕、黃鈞、張炳翔、王其毅、孫毓修等條內容多為他書所未道,其中展列的部分珍本、稿本多為公私書目所未著錄。近代中國飽經憂患,近代藏書家也充滿著艱辛。當讀者讀到王勝之的“栩園”藏書“論秤而盡”;顧建勛(引按,原誤作“魏建勛”)“燕營巢”的身后蕭條;吳庠的“校抄辛苦成底事,換得袁氏頭八千”;劉聲木的晚境艱窘“欲以書易米,而冷集居多,亦尚少問津者”,以及沈福庭身后的藏書遭遇和藏家間糾葛等處時,雖作者濡墨不濃,但讀者依然為之動容,很難當作一般掌故來讀。

由于葉著、倫著在前,該書乃“續補”之作,故所收藏書家不多,連附目在內,共一百三十二人。所記詳于江浙,而疏于其他地區,且將一些不是藏書家的學者也闌入了,這一部分作為學術史乘看自然有價值,但與“藏書”之名不大相符。由于該書系作者晚年稿本,其中所記難免有失,如“冒廣生”條下就將其子冒效魯夫人賀姓誤為陳姓(冒夫人諱翹華,乃清末維新人士賀履之季女,父女皆善丹青);“吳保初”條下記清末四公子為“吳君遂(保初)、丁叔雅(惠康)、陳散原(三立)、羅掞東(惇曧)”,然習慣稱法應有譚嗣同而無羅惇曧;“丁惠康”條下指丁(丁日昌、惠康父子)與“瞿、楊、陸并稱”“清季藏書四大家”,并責“葉著《藏書紀事詩》于丁氏獨抱闕如,可異也”。其實,“清季藏書四大家”,依據藏書數量、質量和影響,習慣上是指楊氏海源閣、瞿氏鐵琴銅劍樓、陸氏皕宋樓和丁丙、丁申的八千卷樓。丁氏持靜齋雖雄富,然與此四家尚差一頭。《藏書紀事詩》于丁丙、丁日昌皆有記述(分別見卷七、卷二),佩翁恐忽略了。另,紀事過簡,一些有價值的藏書故實略而未記,陳兼于先生對此已舉例說明(《兼于閣詩話》卷四),不贅。(《古籍整理研究叢稿》)

不可否認,至今的四個版本確實對《續補藏書紀事詩》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油印本、《學海叢書》本不僅稀見,且未必適宜閱讀;點注本、點校本雖然通行易讀,卻謬誤甚多。加之此書寫作中本身存在的疏誤、遺漏等問題。最后說一下我對此書的整理工作。

潘景鄭先生在《后記》中說:“是書傳印不多,魯魚難免,亦希后賢重為校理?!睂Ξ斀竦淖x者而言,《續補藏書紀事詩》不僅需要一個近乎完善、可讀可用的版本,還需要一個較為專業詳細的注釋本。因此我在近八年的時間里,主要著力于此書的校勘和箋證兩項工作。這是對潘先生的一個交代,也是后人的本分。

李希泌點注本雖然有個“注”字,但注釋得實在簡略,基本沒有反映出注本應有的特色;而楊琥點校本雖然有個“?!弊?,卻是一條校記也沒有,反而注上了不少十分淺顯、對理解文本并無特別幫助的解釋——這兩項工作都有必要重做。

我非常認同愛爾蘭??睂W家比勒爾的這樣一句話:“文本所需清晰解釋的程度,隨其作者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窘忉尮ぷ麟[含在校勘確立文本的過程中?!保返戮S?!け壤諣枴段姆▽W家的技藝:校勘學引論》)因此,我勢必將??惫ぷ鞣旁谑孜?,使《續補藏書紀事詩》盡可能有個可靠的版本。??彼玫牡妆井斎皇菐в小犊闭`表》的油印本。現在由于清稿本的失而復得,無疑成為??鄙献钣袃r值的參考本,尤其是油印本上原本疑莫能明的一些模糊字跡,因此得到了確認;《勘誤表》所遺漏及一些訛誤,也由此得以更正;尤其是一些事跡,清稿本敘述雖顯繁冗,有時卻比油印本所述更為明晰。將兩者對照參讀,必有助益;至于點注本和點校本,它們的校勘價值自然有所降低,但“日思誤書,亦是一適”,有時由于它們的某些訛誤,反而會引導出正確的觀點。它們也是不必盡棄的,無妨參考。我們所采用的具體的方法則不外“對?!薄氨拘!薄八!薄袄硇!边@幾種最普通管用的技術。成果則放在腳注中,這里不煩縷述。

至于注釋,我非常認同比勒爾的另一句具有指導意義的話:“無所不注(Commentarius perpetuus)的做法已經過時了。一方面,為了教會初學者如何閱讀,我們需要一種注;另一方面,為了專家學者討論文本中不同尋常的難題,我們需要另一種注。”(同上)我對《續補藏書紀事詩》的注釋是這樣的——在解決了其中的??眴栴}后,針對其“文本中不同尋常的難題”,我采用了中國傳統解釋學中的“箋證”方式。另外,我在情感的投入和資料的擁有上,應該較他人還具有一種“先天的優勢”——20世紀80年代初,承蒙顧起潛(廷龍)先生的關照,王謇先生被抄沒的大部分遺稿由上海圖書館發還,我對這些稿本善加寶藏,如護頭目。在平時的細致閱讀中,發現有許多可與本書相印證的資料,用以參稽發覆,每見切當。這些資料大多沒有發表過,十分珍貴,自當善加利用;先生師友以及同時代人的著述,我亦盡力搜求研讀,收獲不少;今賢的重要研究成果,也增加了我很多識見,避免了閉門造車和誤入歧途。程千帆先生曾謙虛地說:“箋記之作,蓋欲省讀者翻檢之勞,事等胥鈔,難言著述?!保ā妒吠ü{記·凡例》)我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箋證者,深知此道之甘苦。好在杜澤遜先生說過一段暖心的話:“一書的不同注本、評本、選本、類編或系年,均不宜視為重復。因為它們通過再加工,已注入了新的學術成果?!保ā端膸齑婺繕俗ⅰば蛘撋掀罚?/p>

2019年正值先生逝世50周年,原本打算趁此機會速付棗梨,怎奈資料層出不窮,漫漫無際,有不知者,有知而不能得者,多方索求,又遷延一載,實屬無奈。故于箋證上力求“詳細”,非敢言“詳盡”也。唯本人學識有限,難免錯誤,敬祈讀者方家不吝指正。

王學雷

2020年7月22日寫畢

2025年1月改定于蘇州城市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續補藏書紀事詩箋證》

編著者:王謇著 王學雷箋證

定價:168.00元

裝幀開本:精裝16開

ISBN:978-7-5013-7176-1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綜合編輯室

供稿 | 潘云俠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點擊"閱讀原文",到國圖出版社官方微店購買;或聯系發行部:010-8800314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incentive-icons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
2183文章數 729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市| 宜阳县| 广昌县| 嵊州市| 墨竹工卡县| 邓州市| 遵化市| 嘉峪关市| 永清县| 大连市| 肥东县| 沅江市| 青铜峡市| 太保市| 抚宁县| 三穗县| 安岳县| 彭州市| 泸定县| 丹寨县| 永新县| 六安市| 凤城市| 奈曼旗| 车险| 关岭| 荔波县| 兴化市| 伊金霍洛旗| 枣庄市| 建平县| 大埔区| 阳曲县| 木里| 罗江县| 罗田县| 常熟市| 武清区| 南昌县| 乌兰浩特市|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