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過火車的人都知道,每節車廂里都掛著一把紅色的小錘子,上面寫著“緊急情況下使用”,平時看著它就像個擺設,誰也不會想到真有用上的一天。
可最近就有這么一個小伙子,在火車上抄起這把錘子就砸了車窗,瞬間成了全網討論的焦點,有人說他是英雄,救了全車人的命;也有人說他是破壞分子,砸壞了公共財產。
這把錘子到底什么時候該用?這個小伙的行為到底對不對?
其實說起這個安全錘,很多人真不知道它的正確用法,按理說這玩意兒只有在列車發生緊急情況才能用,聽起來很簡單,但關鍵是什么叫“緊急情況”?
車禍算不算?火災算不算?那車廂里悶得快窒息了算不算?這個界限其實挺模糊的,平時也沒人較真。
7月2日這天晚上,坐K1373次列車的乘客們就遇到了這么個難題,本來好好的,火車突然就停了,而且一停就是3個小時。
當天晚上8點28分,一列貨車列車在金華東孝站那里剎車沒剎住,直接沖到了正線上,跟正在通過的K1373次客車撞了個正著,雖然沒出人命,但客車的機車前輪脫軌了,整列車動彈不得。
這一撞,倒霉的是車上幾百號乘客,車一停,空調就斷了,燈也滅了一半,車廂里瞬間變成了大蒸籠,想想7月份的天氣,外面本來就有30多度,車廂里密不透風,那溫度蹭蹭往上躥。
更要命的是,車廂里幾百號人,呼出的熱氣和二氧化碳沒地方散,空氣質量急劇下降,有人形容說,就像被關在一個密封的盒子里,有強烈的窒息感。
很快車廂里就亂套了,小孩子熱得哭個不停,老人開始出現中暑癥狀,頭暈惡心的,年輕人稍微能忍一點,但也被熱得光著膀子,汗水嘩嘩往下流。
看著這架勢,乘客們開始坐不住了,紛紛找工作人員要求開門透氣,但工作人員說沒接到上級通知,不敢擅自行動。
沒有上級指示確實不敢亂來,萬一開門出了事,責任誰來擔?但問題是,規定是死的,人可是活的,車廂里的人都快被憋死了。
就在大家絕望的時候,一個穿黑衣服的小伙子站了出來,他二話不說,走到墻邊取下那把紅色安全錘,對著車窗就是幾下,乘務員在旁邊喊“別砸別砸”,但小伙子根本不理,幾錘子下去,玻璃碎了,新鮮空氣瞬間涌入車廂。
這一砸,全車人都沸騰了,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喊“英雄”,還有人嚷嚷著“多砸幾個”,那場面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可小伙子心里應該很矛盾,他救了全車人,但也確實破壞了公共財產,這種行為到底算什么?是見義勇為還是違法犯罪?
小伙子的行為雖然違反了規定,但確實緩解了緊急情況,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更嚴重后果,可問題是,鐵路部門會怎么看待這件事?警方又會如何處理?這個砸窗的小伙子,究竟會面臨什么樣的后果?
火車總算是修好了,23點27分的時候,換了個新機車繼續開,可等到了金華站,小伙子的麻煩就來了。站臺上早就有工作人員在等著,一下車就把砸窗的黑衣小伙給帶走了,這一幕被不少乘客看在眼里,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剛才還是全車人的救命恩人,轉眼就成了被抓的“罪犯”。
消息很快就在網上傳開了,視頻也被傳得到處都是,網友們看了都炸鍋了,輿論發酵后,上鐵金華車務段也是很快發了通報,說了事故的原因,也道了歉,但沒有提及砸窗小伙的事。
這樣一來,關心小伙現狀的網友就更多了,各種聲音都有,支持小伙子的占大多數,紛紛為小伙鳴不平,他們把小伙子比作司馬光,說他是“當代砸缸英雄”,還有人說,如果當時不砸窗,可能真的會死人。
也有一些理性的聲音在分析法律問題,有人說從法律角度來看,小伙子確實破壞了公共財產,可能面臨賠償責任,但也有人反駁,這明顯是緊急避險,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就在大家都在猜測的時候,終于有了新消息,廣州鐵路公安局那邊傳來話,說砸窗的小伙子沒有被拘留,只是批評教育了一下就放人了。
這個消息一出來,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氣,雖然被教育了一頓,但至少沒有被拘留,沒有留案底,看起來大家還是有人情味的,知道這種情況下不能太較真。
而且說起來,這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貨車列車停車不及造成的,跟小伙子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他砸窗是為了救人,不是為了搞破壞。
安全錘本來就是給緊急情況用的,當時車廂里的情況已經危及生命安全了,小伙子用安全錘砸窗,這不就是在按照設計用途使用嗎?
說到底,這件事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還不是因為觸動了老百姓心里最樸素的那根弦,在大多數人眼里,對錯其實很簡單:救人就是對的,見死不救就是錯的。
小伙子砸窗是為了救全車人的命,在乘客看來,這就是英雄行為,看看網上那些支持小伙子的評論,說的都是大白話:人都要熱死了,砸個窗戶算什么?再說了,那玻璃值幾個錢,人命無價,這就是最樸素的價值觀,生命永遠比財產重要。
而且大家心里都明白,換了誰在那種情況下,可能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車廂里40度的高溫,老人孩子都要中暑了,你讓人怎么辦?眼睜睜看著?如果當時不砸窗戶,可能真的會出人命,到時候是砸窗戶的責任大,還是不砸窗戶的責任大?這個賬怎么算?
有法律專家分析得很透徹,說這次砸窗完全符合緊急避險的四個構成要件,有保護生命安全的主觀目的、存在真實的危險、迫不得已采取行動、沒有超出必要限度。
可話說回來,這件事也暴露出了我們應急管理體系的一些問題,那就是信息溝通的問題,如果當時能說清楚“我們正在搶修,大概還需要多長時間”,乘客的焦慮情緒可能就不會這么嚴重。
說到底,這把安全錘既是救命工具,也可能被當成破壞工具,關鍵看什么情況下使用,這次小伙子的使用完全正當,不僅救了自己,也救了全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