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新勢力銷量相繼出爐,整體格局不變,但看點十足。
零跑以4.8萬輛的銷量成績,穩居新勢力銷量榜首;問界延續迅猛勢頭,以4.33萬輛的成績位居第二;理想以3.63萬輛的成績位居第三;小鵬以3.46萬輛的成績位居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4.33萬只是鴻蒙智行中問界單一品牌的銷量,整個鴻蒙智行6月共銷售5.27萬輛新車,嚴格意義上說,鴻蒙智行才是6月份單月新勢力銷冠。另外,小米汽車6月共銷售超2.5萬輛新車,此前數月拉滿產能的情況下均能交付超2.8萬輛新車,想必是挪出了3000輛產能優先生產了小米YU7。
此外,幾家國有新能源車企同樣表現出色。深藍以2.99萬輛的銷量緊隨小鵬,阿維塔、嵐圖均達到1萬輛;北汽新能源則達成1.45萬輛的銷售成績,同比增長 9.86%,其中極狐汽車交付10352輛,同比增長 65.13%;一汽奔騰1-6月整車銷售達8.75萬輛,其中新能源車達到7.26萬輛,創同期歷史新高。
理想壓力凸顯
憑借一款售價在40萬以上的理想L9(參數丨圖片)打開市場,目前靠著理想L6和L7維持銷量基本盤,理想走出了一個高端品牌該有的樣子,也就是產品由高到低,逐步滲透市場。
但對于當下的新能源車市場來說,尤其在產品力上行、售價下行的大趨勢下,在決策用戶購車的因素中,品牌力所占的比重似乎越來越輕。
加上各種主打增程式產品的品牌相繼發力,原來屬于理想的舒適圈一下子變得擁擠起來。以目前兩家直接競爭對手為例,零跑的異軍突起,最主要的原因是跟得上市場節奏和用戶需求,當下用戶對于增程市場的最大需求是溢出的產品性價比,這也是零跑的核心競爭力。
做到這點,零跑付出了很大努力,實現了核心技術全棧自研的前提下,打造出更低成本的產品。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一直是打造低成本產品的擁躉,這也讓零跑在新勢力車企中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品牌特性。
很多網友調侃,零跑是半價的理想,現實的銷量表現似乎印證了這句話,一部分用戶在看到兩家品牌擁有著大致相同的產品力后做出了更省錢的選擇,零跑也在這種機遇中瘋狂生長。
下有零跑施壓,上還有問界對標。理想此前最大的競爭對手問界,在沉寂了一個季度后實現大翻盤,尤其是問界M8上市以后,問界M8、M9兩款車多少有些蠶食了理想L8、L9的市場。
如果要分析原因,可能是在高端增程市場中,問界的產品相對于理想來說更具有價值感,即問界所表現出的核心產品競爭力,對于用戶的價值感知要更高。而理想目前表達出的核心產品競爭力,從技術代際上稍顯落后,尤其是在高端車型中最能體現產品價值的輔助駕駛系統,華為在技術上領先理想不止一個代際。
從這一點看,在更看重產品價值的高端市場,問界取代理想似乎在情理之中。但這并不代表理想就沒有反擊的機會。7月和9月,理想將分別推出兩款純電SUV車型。新能源市場中,純電車型仍有更大的市場滲透率,如果兩款新車在不影響L系列銷量的情況下實現增量,問界和零跑在短期內無法拿出相應的對策阻攔理想,理想仍有機會重奪新勢力銷冠。
小鵬依舊強勢,零跑直奔5萬
6月,小鵬以3.46萬輛,環比增長3.3%的銷量成績在競爭激烈的車市中仍能保持增長,非常強勢。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小鵬X9以7451輛,環比增長112%的成績,連續兩個月成為純電MPV銷量冠軍。這個成績若放在5月全品類MPV車型中,能排進前三名。
小鵬X9作為小鵬的又一增長點,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MPV市場中,純電MPV除了小鵬X9每個月稍有聲量,其余產品均無法跟混動和燃油MPV抗衡,最主要原因還是產品特性不符合用戶需求。而小鵬X9的崛起意味著其很有可能打破這一市場定律,為后續其他純電MPV車型在市場中鋪平道路。
對于小鵬自己來說,本月銷量強勢的背后,往后的市場表現也將迎來新的挑戰。從全車型環比增長數據和小鵬X9一款車的環比增長數據來看,6月小鵬銷量的增長點聚焦在小鵬X9身上,也就意味著其他車型整體呈環比下滑態勢。由此也能說明,一旦后續小鵬X9無法維持6月的高銷量表現,小鵬或將面臨銷量環比下滑的處境。
另一家順風順水的車企零跑,目前離突破月銷5萬只差一步之遙。除了上文提到零跑的核心優勢,零跑還有個很大的市場優勢,在零跑B10上市后,新品增量并不會實質性地影響已有產品的銷量。
對于很多銷量較好的新勢力品牌來說,無法實現增量的問題就出在無法做到全品類產品并行。鴻蒙智行雖然是四界打天下,但旗下的轎車產品相比SUV的銷量,就顯得相形見絀了。深藍同樣是SUV為主,轎車為輔。蔚來ES6+EC6兩款SUV就占據了大部分銷量比重,小鵬則正好相反,轎車的比重占大頭。
也就是說,全品類一起增長,才能實現品牌整體的銷量上漲,事實上,目前市場中轎車、SUV的滲透率比例大概在1:1,可是在新能源領域,SUV比例要明顯大于轎車,這其實也是新能源車企下一個階段的機遇。誰能率先吃下轎車市場,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還有一家值得關注的是小米。小米汽車并未延續此前滿產能狀態,6月交付了2.5萬輛新車,此前都是2.8萬輛。差出的3000輛新車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騰出產能生產第一批YU7車型。
目前小米的二期工廠已經建成并可以投產,一、二期工廠設計產能總共30萬,顯然無法覆蓋目前兩款車型的訂單量。但小米第三個工廠要等到明年才能投產,因此小米汽車仍然面臨產能的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