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濟(1768—1848),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浙江嘉興人,原名汝林,字順安,號叔未,晚號眉壽老人。其書法以深厚的金石學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融合了歷代名家之長,形成了“疏宕古拙、渾穆雄健”的獨特面貌。
早年師法鐘繇、王羲之,中年后兼習顏真卿、歐陽詢的楷書,晚年融入米芾的意趣與金石碑刻的雄健,形成“體魄雄渾,沉厚穩健”的特點。 隸書古樸厚重,如道光丁亥年(1827年)所書《隸書軸》,線條凝練,結字方正,具漢代碑刻遺風。 篆書結字大小錯落,對比強烈,帶有金石考據家的獨特視角,如臨《無叀鼎》作品展現的古拙趣味。 四體皆能,形式多樣 擅長楷、行、隸、篆,作品涵蓋中堂、楹聯、匾額等。例如楷書七言聯“揀茶為款同心友,裁錦固裝善本書”,取法李邕,兼具唐法宋意。 行草書灑脫酣暢,受顏真卿、張即之、王鐸等影響,筆墨濃淡相間,富有節奏感。
張廷濟精于金石考據與文物鑒賞,收藏大量鼎彝碑版,其書法線條常模仿青銅器銘文的蒼勁質感,如臨西周虢叔鐘銘文的四條屏作品,再現了金文的凝重與秩序。 他將古磚、瓦當文字融入創作,曾建“八磚吟館”收藏古磚,進一步豐富了書法的金石趣味。 獨樹一幟的“金石氣” 在清代館閣體盛行的背景下,其書法以“疏宕古拙”脫穎而出,筆畫間透露出碑版的斑駁與力量感,被評價為“繁星滿天”般的藝術效果。
薛元明評其篆書“面目獨特”,與張廷玉的館閣體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人以書傳”的藝術地位。張廷濟的書法不僅是筆墨技巧的展現,更是其金石學修養與文人情懷的載體。他的作品融合唐楷法度與宋人意趣,用墨靈活,大小字皆精。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