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公雞的啼鳴刺破寂靜,王桂芳已經摸黑起床了。先給癱瘓的婆婆翻身擦洗,接著趕在娃兒醒前淘米煮粥。窗外天色漸亮,她卻早已被生活的車輪碾過幾遍。小縣城里的日子,總以這般無聲的辛勞拉開序幕。
負重而行的日與夜:身體的“荒”
男人在外打工,錢沒見多寄回來,閑話倒傳得飛快。桂芳除了操持一大家子吃喝拉撒,還得耕種那三畝薄田。鋤頭沉甸甸壓著肩,田埂上的風把汗吹干了又滲出。晌午回家,水缸空了,柴堆矮了,灶臺冷了,老人等著喂藥,娃娃嚷著要抱。她像兩頭燃燒的蠟燭,光芒微弱卻竭力照亮家中每一處角落。所謂“蕭條”,首先是這身體被掏空的荒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喘息,只有耗竭。
無人傾聽的心事:情感的“寂”
夜深人靜,娃娃睡了,婆婆呼吸平穩了,桂芳獨自靠在門框上,對著手機里丈夫灰著的頭像發愣。滿肚子的話,被信號阻隔,被忙碌沖淡。她想問問在外頭的他累不累,也想說說今天玉米的長勢和婆婆的咳嗽,更想說說自己心里的悶。可最終只發出一句:“家里都好,放心?!?千言萬語,只剩屏幕上這五個字。情感的荒漠無聲蔓延,多少心事在無人傾聽的夜里,凝成枕畔微涼的露水。
錢袋與尊嚴的角力:經濟的“窘”
李嬸偷偷在村頭接點縫紉活,可掙來的零碎錢,買藥、交學費后便所剩無幾。男人寄錢時多時少,每次開口要生活費,都像在討債。村里有人嚼舌根,說她是“靠男人養的”。李嬸埋頭踩著縫紉機,針腳細密卻縫不住心上的窟窿。經濟的窘迫,讓尊嚴在現實泥濘里掙扎,每一分錢都是沉甸甸的負擔。
流言蜚語的圍城:周遭的“寒”
小地方人情密,閑言碎語也格外鋒利。趙家嫂子去鎮上幫工晚歸了幾次,風言風語便長了腳。有人指指點點:“看吧,男人不在家,心就野了?!?她委屈得直掉淚,卻無人可訴。那無形的柵欄,比院墻更高,更冷。世俗眼光織就的寒霜,輕易便能凍結一顆渴望被理解的心——留守婦女的孤獨,竟還要承受無端猜忌的冷箭。
然而,荒蕪的土地上,并非沒有新綠頑強生長。
微光終將燎原:希望的“燃”
桂芳參加了縣婦聯組織的互助小組。起初她沉默地坐在角落,聽著姐妹們分享養雞技術、網店經驗,眼里漸漸有了光。她鼓起勇氣在手機上開了個微店,把自家曬的筍干、辣椒醬拍圖掛上網。第一單成交時,她捏著手機,手都在抖。這指尖上燃起的微光,照亮了前路,更照亮了心坎,原來自己也能創造價值。
她們不再是孤島:聯結的“暖”
曾經各自為戰的留守姐妹們,開始有了新的聯結。李嬸的縫紉手藝被更多人看見,趙家嫂子牽頭搞起了“媽媽團購”,共享資源,降低成本。她們在微信群里熱烈地討論病蟲害防治、孩子教育,也彼此傾訴、加油打氣。這同舟共濟的暖流,讓孤島連成了大陸,讓單薄的肩頭感受到了彼此支撐的力量。
姐妹們,蕭條的不是我們的生命,而是那些困住我們的偏見與藩籬。日子可以粗糲,但我們的心依然可以豐盈堅韌。請相信,心不荒,日子就不會荒。
在外的男人們,莫讓距離成了疏離的借口。一個視頻電話,一句真誠問候,一份經濟保障,一份對妻子付出的看見與尊重,勝過千言萬語。你們肩上的擔子固然不輕,而家中那個為你守著一盞燈的女人,她的辛勞與堅韌,同樣值得最深的敬意與體諒。
當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進小城,當家門口的機遇漸次萌芽,當留守的“守”字被賦予“守望相助”與“守土創業”的新意,那些曾經被定義為“蕭條”的留守歲月,終將在堅韌與智慧中,生長出不一樣的生機。
每一個被生活錘煉得粗糙的手掌,都蘊藏著改變命運的力量。縱使困守一隅,心之所向,荒原亦可成綠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