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李大爺,近半年變得格外 “懶散”。過去熱衷晨練的他,現在連下樓遛彎都提不起勁;以前總愛幫忙做飯,如今卻常癱在沙發上,連起身倒杯水都顯得吃力。子女以為父親只是年紀大了犯懶,直到發現他右手不自覺震顫,拿筷子時抖得厲害,走路也拖著步子,才趕緊送醫檢查。
經過詳細診斷,李大爺被確診為帕金森病。醫生解釋,這些看似 “變懶” 的表現,實則是疾病導致的運動遲緩與肢體僵硬。隨著病情發展,李大爺還出現了表情減少、寫字變小的癥狀。在醫生建議下,他開始接受規范藥物治療,同時每天堅持做拉伸運動,通過疊衣服、掃地等家務鍛煉肢體協調性。
為什么帕金森會讓人突然變懶呢?
帕金森讓人 “突然變懶”,實則是疾病引發的多重生理與心理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生理角度看,患者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大量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直接影響運動控制。這使得肢體出現震顫、肌肉僵硬,連簡單的起身、握拳動作都要耗費更多力氣,日常活動變得遲緩笨拙。此外,疾病還會引發姿勢平衡障礙,走路時容易不穩,進一步降低患者活動意愿。
在非運動癥狀方面,帕金森病常伴隨睡眠障礙、便秘、疼痛等不適,持續消耗患者精力;約半數患者還會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削弱主動活動的動力。這些癥狀相互疊加,讓患者看似 “變懶”,實則是疾病導致的力不從心。
值得注意的是,帕金森目前尚無法完全治愈,但通過早期診斷和規范治療,可有效延緩病情發展。若發現老人出現上述異常,應及時前往醫院檢查,早干預、早治療,幫助患者保持更高的生活質量。
帕金森 vs 阿爾茨海默:別把這兩種病搞混了
許多人會把帕金森和阿爾茨海默癥混為一談,這兩種雖都是老年常見疾病,但兩者存在顯著差異。
從癥狀表現看,帕金森以運動癥狀為主,典型特征是 “抖、僵、慢”,即肢體震顫、肌肉僵硬、動作遲緩,還可能伴隨面具臉、小寫癥等。而阿爾茨海默主要累及認知功能,早期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下降,常忘記剛發生的事、重復提問,后期逐漸出現語言障礙、迷路走失、性格改變等癥狀。
發病機制上,帕金森是因腦部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阿爾茨海默則與大腦內 β 淀粉樣蛋白沉積形成斑塊、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密切相關。
治療方向也有所不同,帕金森通過藥物補充多巴胺或調節神經遞質,可改善運動癥狀;阿爾茨海默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主要通過藥物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同時需配合認知訓練。
做家務竟是“天然良藥”?
2021年在《BMJ Open》上發表的一項針對489名21-90歲成年人的調查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保持規律的家務活動,能顯著改善認知功能和運動能力。
研究發現,參與整理衣物、洗碗等需要手眼協調的家務活動的帕金森患者,在6個月的觀察期內表現出明顯的進步:注意力測試得分提高8%,記憶力測試表現提升12%,運動功能評分改善15%。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估提升了15%,抑郁癥狀也得到顯著緩解。
研究指出,家務勞動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它同時激活了大腦的運動皮層和基底神經節等多個功能區。像折疊衣物、擦拭桌面這樣的精細動作,實際上構成了天然的神經康復訓練。而且,家務帶來的成就感和規律性,還能良性刺激多巴胺系統,這正是帕金森患者最需要的。
做家務不傷身,記住這3個關鍵點
做家務雖是日常活動,但姿勢或方法不當也可能傷身。記住這三個關鍵點,既能高效完成家務,又能保護身體健康。
一是注意姿勢,避免過度彎腰與扭曲。拖地、擦地板時,不要長時間彎腰弓背,可使用長柄清潔工具,保持脊柱自然直立;搬重物時,應下蹲用腿部發力起身,而非直接彎腰拎起,防止腰部肌肉拉傷。像擦窗戶這類需要抬手的動作,也要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適當休息放松肩頸。
二是合理分配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家務勞動要循序漸進,將任務拆分成小塊完成。比如不要連續兩小時打掃全屋,可分區清潔,中間穿插休息。尤其老年人或體力較弱者,每次做家務不宜超過 30 分鐘,防止肌肉勞損與關節磨損。
三是做好防護。接觸清潔劑時佩戴橡膠手套,避免化學物質刺激皮膚;使用掃把、拖把等工具時,選擇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款式,減輕手部與手臂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