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肺細胞名為肺泡2型上皮細胞(AT2細胞)。
日本研究人員成功直接從小鼠組織中培育出肺細胞。這些肺細胞名為肺泡2型上皮細胞(AT2細胞)。
由名古屋大學的石井誠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慶應義塾大學的同事合作,在不使用干細胞技術的情況下完成了這一非凡壯舉。
他們利用直接重編程技術,找到了一種更快、更安全地生成類AT2細胞的方法。有趣的是,這種類型的細胞形成方式“前所未有”。
石井教授表示:“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直接將小鼠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類AT2細胞。我們現在旨在探索將這項技術應用于人類細胞,最終目標是利用患者自身的成纖維細胞開發安全的再生療法。”
比其他方法更快捷
AT2細胞就像是肺部的“管家”。它們產生表面活性物質以保持肺泡開放,并作為祖細胞修復肺損傷。
但對于數百萬患有間質性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嚴重肺部疾病的患者來說,這些細胞的數量會減少或功能失常。
這導致患者治療選擇有限,預后情況嚴峻。
多年來,再生醫學的承諾帶來了希望。雖然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技術具有革命性,但生成AT2細胞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此外還存在障礙:成本高昂,且有形成腫瘤和免疫排斥的風險。
在這項新進展中,研究人員將取自小鼠的普通結締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直接重編程為所需的肺細胞,完全繞過了對干細胞的需求。
石井說:“2006年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技術的出現使得在大約一個月內生成AT2細胞成為可能,但這種方法成本高昂,且存在腫瘤形成和免疫排斥的風險。”他補充道:“為了克服這些缺點,我們轉而專注于直接重編程。直接重編程方法僅需7至10天就能產生類AT2細胞,且腫瘤風險更低,并具有自體使用的潛力。”
如何實現
研究人員首先篩選了14個與肺部發育相關的基因。
然后,他們通過測量AT2細胞標志物 —— 表面活性蛋白C(Sftpc)的表達水平,來確定最有效的重編程基因組合。
最終確定了一個僅包含四種基因(Nkx2-1、Foxa1、Foxa2 和 Gata6)的高效組合。
當將這些基因導入小鼠成纖維細胞培養物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
成纖維細胞在短短7至10天內被直接轉化為iPULs(誘導肺上皮樣細胞)—— 其功能類似于天然的AT2肺細胞。
與其他基于干細胞、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方法相比,這代表了一項重大的加速。
而且這些iPULs不僅僅是權宜之計;它們貨真價實。在仔細檢查下,它們顯示出AT2細胞特有的內部結構 —— 板層小體。它們的基因表達譜也與健康、天然的AT2細胞驚人地相似。
最終的考驗是將這些iPULs移植到患有間質性肺炎的小鼠體內。
結果極具前景:移植42天后,這些細胞成功整合到肺組織中。
更令人鼓舞的是,其中一些細胞甚至轉化成了在修復肺損傷中起關鍵作用的類AT1細胞(肺泡1型上皮細胞)。
這項日本的突破性研究,為通過更安全、更個性化的再生療法治療嚴重肺部疾病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pj再生醫學》期刊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