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薅秧的大忙時節,看著仍在田地里不停忙碌的人們,我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故鄉的薅秧歌,耳畔仿佛又飄來了那優美動聽的歌聲。
我的故鄉在大姚七街,是一個盛產水稻的地方。美麗的蜻蛉河川流而過,緣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故鄉的水稻畝產量很高,稻米顆粒飽滿,吃起來香甜可口。“魚米之鄉”的美名也就傳遍了四方,許多人紛紛慕名而來,就是為了能吃上一碗可口的飯菜。但在我的記憶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故鄉那些唱起來非常好聽的薅秧歌。
“大田薅秧行對行,現在薅秧不一樣,薅秧唱支幸福歌,幸福生活甜如蜜。”“下田薅秧薅四方哦,一盤蘿卜一盤姜。蘿卜沒有姜好吃呀,家花冇得野花香。” “披著月亮去薅秧,羞得公雞急忙唱,一天薅個七八畝,薅個星星盼月亮。”故鄉的薅秧歌,唱起來非常動聽,每一年的農歷四、五月份,綠油油的稻田里,隨時都可以聽到忙碌的人們在唱薅秧歌。他們一邊干活,一邊揚起頭,亮開嗓門,放聲高唱。我小時候,就是由于薅秧歌唱得好,唱得響亮,常常被大人們夸獎。
故鄉的薅秧歌,嚴格地說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是唱出來順口就行了。說是歌詞,其實也就是我們地方那些通俗易懂的詞語,最多算得上地方上的順口溜,典型的鄉土文化,地道的原汁原味,較為原生態的那種。薅秧歌大多數是故鄉的人傳唱下來的,內容較為固定。它的唱法也不一樣,老人有老人的唱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唱法。年輕人愛開玩笑,大多在表達愛情,表達情感。“光棍草,稗子草,又要扯來又要薅,又要勾腰扯稗子,又想抬頭看表妹。”薅秧歌的歌詞大多數為七言,曲調基本是相同的,沒有什么特別的,只要能唱就行,只要唱出來,大家開心就行,只要是唱出來,能夠解乏就行。“大田薅秧行對行,薅秧就把那歌兒唱,唱個張飛殺岳飛,唱個太陽追月亮。”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三十多年的時光一晃而過,雖然美麗的蜻蛉河依舊在故鄉的大地上奔流著向前,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人已不再種植水稻了,原來一片綠油油,生機盎然的景象也難以再看到,更不要說唱什么薅秧歌了,時下許多的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聽過薅秧歌,曾經唱起來富有激情的薅秧歌,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淹沒在了時光的洪流之中。可是在我的心里,我卻對它記憶猶新,難以忘懷。因為我知道薅秧歌不僅僅是一首首即興而唱的歌,而是在那個艱辛的歲月里綻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一株株神奇而美麗的忘憂草啊!是它帶給了人們無數的慰藉,無數的遐想,帶給了人們希望的曙光,幫助人們度過了那一段艱辛的歲月。
作者:毛家成(作者系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