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過采石磯送友赴湘南即解纜東歸》
清末 · 裴景福
盡有澄江任掉舟,問誰高詠敢登樓。
謫仙明月千杯酒,謝朓青山一葉秋。
客路蒼茫雁南向,鄉心日夜水東流。
詩人到此終塵土,惟見煙波起白鷗。
人生里在送別或者離別時刻,少有能高興起來的。當然了,在現代社會中,人生中的告別,未必都要用眼淚點綴。有些離開,是沉寂已久的解脫;有些疏遠,是心照不宣的成全;而有些啟程,則是藏不住的雀躍。當學會分辨哪些離別值得悲傷,哪些離別其實值得慶幸時,或許才算真正讀懂了生活。
然而,生活總會在自以為讀懂它時,拋出新的謎題。那些曾讓自己如釋重負的告別,多年后或許會在某個黃昏泛起溫柔的漣漪;而那些當初令人雀躍的啟程,也可能在記憶里褪色成模糊的剪影。
總以為離別是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可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杯漸漸沉淀的茶——初嘗時或苦或澀,待時光流轉,滋味卻悄然變化。就像少年時與好友各奔前程,當時只覺得天地廣闊,未來可期;中年后翻出泛黃的照片,才驚覺那日的揮手竟成了某些故事的終章。
也有這樣的時刻:原以為會痛徹心扉的分離,卻在某個清晨醒來時,發現心上的裂痕早已愈合如初。就像搬離住了十年的舊居,打包時摩挲著墻上的刻痕滿是不舍,等真正住進新家的落地窗前,才恍然明白——原來我們眷戀的從來不是磚瓦,而是磚瓦里盛放過的晨昏。
最耐人尋味的是那些"延遲的離別"。年輕時迫不及待要逃離的故鄉,在父母走后突然成了回不去的坐標;曾經咬牙切齒要忘記的人,多年后想起竟只剩下一抹淺淡的笑意。生活像個狡黠的魔術師,總在我們為離別貼上標簽時,悄悄調換其中的滋味。
或許真正的成熟,不是學會分辨離別的好壞,而是懂得所有的相聚都是時光的饋贈,所有的分離都是生命的留白。就像候鳥懂得遷徙不是背叛家園,而是對生存的虔誠;就像秋葉飄落不是樹的遺棄,而是對泥土的諾言。當不再執著于給每個告別定性時,反而能看見——有些眼淚里藏著祝福,有些微笑中含著告別。
02
清末民初詩人裴景福,在面對離別時候,有所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過采石磯送友赴湘南即解纜東歸》。
江水悠悠,白鷗點點,詩人的身影已隨煙波遠去,唯留一江秋色與離思。站在磯頭遠眺,南飛的雁陣劃過蒼茫天際,恍若友人的行舟正消逝在水云相接處。謝朓筆下的青山依舊層林盡染,謫仙醉臥的明月仍映照著滔滔江水,千載光陰在此刻凝結成船頭一盞將冷的酒。
忽聽得岸邊老漁翁敲槳而歌:"昨日少年郎,今朝白發新。江流石不轉,相見是何年?"這俚曲竟暗合了詩家三昧。想那湘南瘴雨蠻煙之地,友人折柳時衣袖沾染的采石磯朝露,怕早已化作衡陽夜雨。而東歸者櫂碎的那江碎月,又何嘗不是他鄉游子夢里反復拼湊的故鄉圖景?
遠處商船正升起青簾帆,恰似當年李白醉后欲攬的云錦。江風忽急,驚起蘆葦叢中棲息的鷗群,雪羽紛飛間仿佛看見杜甫"天地一沙鷗"的題壁墨痕。兩個時空的詩人,在此刻的波光里完成了隔空對酌。
暮色漸濃時,渡口賣酒翁收起青旗,卻把半壇新釀傾入江中。濁酒隨浪花旋成漩渦,倒映出無數個破碎的月亮——那是歷代詩人沉在江底的銅鏡,照見過客的離愁,也淘洗著永恒的山色。
03
裴景福,是安徽霍邱人,光緒年間進士及第,歷任廣東陸豐、番禺知縣,以清廉剛正聞名,后來不過在晚清的官場卻難以立足,最后卻蒙冤流放新疆多年,遇赦后往來于江淮之間,寄情山水,以詩抒懷。
裴景福的詩歌將個人滄桑與歷史哲思融為一體,兼具唐音宋骨。這首詩乃是其代表作之一,詩人在與友人離別之際,寫下深情之作,盡顯劫后澄明的心境與不凡氣度。
暮色漸沉,江風裹著水汽撲面而來。裴景福立于采石磯頭,望著友人孤舟漸遠,帆影融入蒼茫煙水。他捻須不語,衣袂在風中翻飛如折翼的鶴。
十年前流放西域的朔風,早已吹皺了眉間意氣;天山積雪映著孤燈,在詩箋上凝成冰棱般的字句。此刻他忽然想起陸豐任上那個暴雨傾盆的夜——衙前老槐被雷劈作兩半,露出蟲蛀的芯子,像極了后來參劾他的奏折里那些冠冕堂皇的罪名。
"裴公,該回艙了。"書童捧著斗篷輕喚。他這才驚覺暮靄已染透青衫,江心浮動的碎金漸漸暗去。解纜時友人那句"此去湘南多瘴癘",原是暗喻宦海沉浮,倒與腳下江水一般,看似平靜卻暗藏激漩。
忽有漁歌隔岸傳來,調子里帶著皖北鄉音。他心頭微動,摸出袖中詩稿就著最后的天光添了兩行:"莫道風波惡,人間路更斜。"墨跡未干,一滴水珠砸在"斜"字尾筆,不知是江霧還是舊年玉門關外的雪,終于找到了歸處。
艄公開始收錨,鐵鏈聲驚起蘆葦叢中的白鷺。裴景福忽然笑了——當年在番禺衙門親手栽的梅樹,想必已高過墻頭了吧?
04
裴景福一首送別詩,道盡感慨,人生里學會釋懷有多重要。
裴景福這首《過采石磯送友赴湘南即解纜東歸》送別詩,道盡感慨,人生里學會釋懷有多重要。
裴景福的詩句里,送別的哀愁與東歸的決絕交織,道出了人生中一個永恒的命題:釋懷。釋懷二字,說來容易,做來卻難。人們往往執著于過往的得失,糾纏于未竟的心愿,將自己困在回憶的牢籠里,不得解脫。
釋懷不是遺忘。遺忘是被動的消逝,而釋懷是主動的放下。前者如同沙灘上的字跡被潮水抹去,后者則像園丁修剪多余的枝葉,為了樹木更好的生長。釋懷意味著承認過去的經歷,接納其中的教訓,卻不被其束縛。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灑脫,正是釋懷的最高境界。
釋懷需要智慧。智慧使人明白,世間萬物皆有定時,強求不得。如同江河奔流,從不為倒影停留;四季更迭,從不因人的眷戀而駐足。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種對自然饋贈的珍視與對得失的超然,正是智者的釋懷。
釋懷更是一種勇氣。它要求人直面內心的軟弱與恐懼,掙脫習慣的枷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選擇,看似放棄了安穩的生活,實則獲得了精神的自由。這種勇氣,不是魯莽的沖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坦然。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在漫長的旅程中,懂得釋懷的人,才能輕裝前行,欣賞沿途的風景。裴景福送別友人時的感慨,或許正是悟到了這一點:聚散有時,與其執著于離別的痛苦,不如珍藏相遇的美好,然后各自踏上新的征程。釋懷之道,終究是通向內心自由的必經之路。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