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的“2025年7月5日大災難”僅剩最后一天。該作品預言日本將遭遇比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規模大三倍的海嘯。今天,相關話題沖上熱搜第一。
盡管科學界普遍質疑其可信度,這一預言仍在日本社會引發連鎖反應,防災用品銷量激增,部分民眾囤積物資,甚至有學生戴頭盔上學;同時,赴日旅游需求顯著下滑,香港航空宣布暫停7月至8月所有飛往鹿兒島與熊本的航班。
7月4日,小說中預言大災難的前一天,日本當地市民是否對此作出了反應?日本本地人及華人對此又有怎樣的看法?針對這些問題,封面新聞記者進行了采訪。
預言從何而來?
日本暢銷漫畫作品曾“命中”大地震
小說封面
據了解,龍樹諒1999年曾出版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其中“預言”了“2011年3月的大災難”,被指“命中”東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新華社)
震后該書熱銷,2021年由飛鳥新社重新出版為《完全版》,并增添新的“夢境預言”,稱“下一次大災難將在2025年7月5日發生”,描繪了日本南部海底劇烈破裂、海嘯襲擊太平洋周邊國家等災難場景,還稱“海浪高度約為東日本大地震的3倍”。
書中明確指出,“如果做夢的日子就是災難實現的日子,那么將是2025年7月5日”。
作者最新回應:
“預言日期”并不等于“災難發生的日期”
面對市場熱銷與廣泛爭議,近日,龍樹諒在新作中首次澄清,她并未堅稱災難一定發生在“7月5日”,并表示“那天不一定會發生大事”。
龍樹諒指出,《我所看見的未來(完全版)》在出版過程中有部分內容是“在出版社主導下整理出來的”,包括具體日期,或許是在訪談內容中“倉促決定、匆忙寫入”,并非出于她的本意。
此外,她進一步說明,“夢見的日期”并不等于“災難發生的日期”,否認具體日期具有絕對意義。
小說預言效應波及觀光業:
香港游客赴日數量下跌
隨著“7月5日”臨近,該書在日本熱銷,電子版與紙本銷量合計突破106萬冊,甚至出現在東京電車車廂廣告中,中文版也在香港熱賣。
日本東京
小說預言是否波及當地旅游業?據了解,隨著日本簽證政策的逐步放寬,2025年中國赴日本旅游依然保持穩定增長。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6月公布的數據,2025年5月,訪日外國游客369.33萬人,較去年同月增長21.5%。其中印度創下單月歷史最高,韓國、中國大陸、美國等21個市場也在5月創下新高。中國大陸游客新增44%,達78萬人,唯獨中國香港游客減少11.2%。
據了解,即使訪日的中國香港旅客數字下跌,中國香港仍是訪日主要客源地之一,排名第四。
日本觀光局解釋,盡管5月上旬有勞動節等假期,但有關日本發生地震的消息在香港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導致訪日的中國香港旅客數目低于去年同月。不僅如此,今年6月,香港飛關西機場的62個航班已經取消,占總航班數的近一成。仙臺機場5月起,也陸續減班或停飛香港線,預計將持續到10月。
日本市民:
受影響的大部分為年輕人
部分民眾在囤積物資
7月4日,是文女士和家人赴日旅行的第六天,此刻她正在日本山梨縣,該縣是重要的農業城市,以盛產葡萄、水蜜桃、李子等水果聞名。
日本山梨縣
聽到小說預言,文女士感到震驚。“沒有聽說過呢?這幾天的旅行游客特別多,沒有看到街上有慌亂的情況。至少山梨縣一切正常。”
自日本政府在去年1月警告稱,未來30年內該國南部的南高知海溝有80%的可能性發生強烈地震以來,人們對“大地震”的擔憂不斷加劇。
家住東京的竹內正典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到小說預言影響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特別是該小說的書迷。“在東京一些超市確實有防災用品銷量激增,部分民眾囤積物資,甚至有學生戴頭盔上學的情況。”
但他認為,社交媒體上那些極具不科學的謠言傳播所產生的影響,已經構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盡管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負面信息,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恐慌言論是否起到了作用——日本依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
來源:封面新聞 B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